欢迎访问范文文库网!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看了很多书评,发现大都都忽略或者说是没有写出来的一点,就是小说的背景,这对理解小说中的种种情节至关重要。比如说:索拉博为什么极度不愿回到孤儿院,看到他因为不愿意回孤儿院而自杀,甚至不愿听阿米尔解释。看到这里,我是很难理解的,可能只有真正经历了战争才能明白吧。

那么就先回顾一下1979年到1989年之间的苏阿战争吧:当时苏联为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主地位,企图以阿富汗为南下的基地,进而打通陆上通道直下印度洋,威胁中东产油区和迂回包围欧洲,并与其太平洋战略互相呼应,最终实现其世界称霸的目的。凭借当时相对先进的武器,苏联在阿富汗境内展开全面打击,与此同时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美国等国为阿富汗提供了军事援助,即便这样也造成阿富汗130多万人丧生、500多万人流亡,作者书中的“我”应该就属于当时流亡海外的那一批。

与其说是小说,我更觉得像一部回忆录,感情丰富且真实。第一部分,回忆阿米尔和哈桑的快乐和不快乐的童年。哈桑对阿米尔唯命是从、忠心无二,阿米尔对哈桑的感情复杂,由于父亲的态度,一方面是像好朋友,另一方面像是竞争对手。所以从他们开始的无间玩闹,到阿米尔对哈桑受到欺凌不予理睬,再到阿米尔主动讲哈桑和他父亲逼走。作文www.fwwkw.com第二部分,苏阿战争爆发,阿米尔和父亲流亡美国。父亲从富商变成一般工人,性格方面也有所变化,在美国阿米尔与索拉雅结婚。第三部分,阿米尔因为父亲老友拉辛汗的电话回到祖国。在得知哈桑被害后,开启了自己的赎罪之路,为了救出哈桑之子索拉博,被老熟人阿塞夫暴打,然后竟然又被索拉博的弹弓救出,最后阿米尔想尽办法带索拉博离开了这个战乱之地去了美国。第四部分,阿米尔和家人包括索拉博在美国开始了生活。故事的最后,阿米尔带着索拉博放风筝,然后自言自语“为你,千千万万遍”,正是小说开头哈桑对阿米尔说的话,算是阿米尔完成了自我救赎,也算是一个前呼后应的结局。

许多人看到了作者讲故事的能力,看到了跌宕起伏的情节,看到了冲突且“刺眼”的人物关系,没错,我认为“我”和哈桑之间是冲突且刺眼的关系,可为什么又会让人觉得理所当然呢?

这就是我要说的我所看见的东西:战争、宗教和种族。比如书中说战争中有些人死了,有些人在难民营,而死了的人可能更加幸运;比如书中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冲突;比如书中我和哈桑、我和父亲、父亲和阿里之间的关系等等。以我的认知,这些深刻、复杂的东西我是说不清楚的,但是从这本书中,你或许可以略窥一二。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