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文库网!

环保大会贯彻落实意见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环保,全称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创新研发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环保大会贯彻落实意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环保大会贯彻落实意见

  新年伊始,我们召开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当前国内外经济和环境形势,认真总结20*年工作进展,研究安排2009年重点任务。*高度重视这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副总理*同志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在过去的一年,全国环保系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履行环境保护各项职责,主要污染物减排、突发环境事件处理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新的一年,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下气力解决一批农村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积极防范环境风险,完善环保体制机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副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中央军委委员、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主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同志也发来了贺信,对于开好这次会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20*年环保工作进展

  20*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环保史上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一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环保系统成功夺取了南方地区低温雨雪冰冻和*特大地震灾害环境应急工作的重大胜利,圆满完成了*奥运环境质量保障任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同时,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污染减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环保能力提升、环境经济政策、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较好地完成了20*年的各项重点任务。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总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力行动的结果,是环保系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结果。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去年初,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要求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指出要重点搞好淮河、巢湖流域环境整治,让江河湖海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在去年9月19日召开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暨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为新时期的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日益加重的严峻形势,在去年11月召开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上,总理指出,中国把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作为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机遇,明确要求保持经济增长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副总理强调,要把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明确了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战略定位。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进一步统一了认识,坚定了做好环保工作的信心。过去一年环境保护的又一件大事,就是*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环境保护部,强化了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几代环保人多年的追求变成了现实,为推进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环评制度改革创新,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风云突变的经济形势,党中央、*见事早、出手快、招数硬,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出台后,特别是结合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迅速研究提出八项落实措施,并立即召开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会议,及时调整改进环评工作,要求完善审批机制,简化审批程序,认真兑现七项承诺,对符合环保准入条件的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对两高一资项目严格把关。20*年,我部对总投资4*7亿元的156个两高一资项目不予受理、审批或暂缓审批。已批复的579个项目,通过落实以新带老、上大压小和区域削减等措施,每年能够削减二氧化硫46.86万吨、化学需氧量3.84万吨,可以实现增产减污。

  同时,围绕《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2年)》和主体功能区划的编制,全力推进规划环评,主动为国家重大决策服务。大力推动上海杭州湾沿岸化工石化区、陕西煤化工集中区等区域规划开展环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20*年是减排攻坚年。我们抓紧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及时建立完善减排计划审核备案、工程核查调度、数据会审考核及等一系列制度,不断加大责任追究力度。针对20*年度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或运行不力的4个城市,实施了区域限批;针对脱硫设施未按要求建成投运的3个电力集团,实施了集团限批;针对脱硫设施不正常运行的7家电厂,在全额追缴排污费的基础上扣减电价并处以5倍罚款。严格的考核问责引起了强烈反响,地方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多种责任追究手段,极大地推动了污染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山东、河北等地对未完成年度目标的市县主管领导给予了行政记过或撤职处理,安徽、福建、江西等地对减排工作进展不力的县区实施了区域限批。这些举措,有力地改变了一些地方行动迟滞的被动局面,催生了一批激励政策。广东和*等省市通过财政补贴支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上海、宁夏、陕西等地通过以奖代补激励企业减排,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挤出资金支持重点治污项目建设。经过一年的攻坚,全国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280万吨/日,超额完成20*年确定的1200万吨/日的任务;新增燃煤脱硫机组装机容量8600万千瓦,是计划任务的2.9倍;关停小火电1669万千瓦,是计划任务的1.3倍;淘汰造纸、水泥、炼铁、炼焦、酒精、味精、柠檬酸等行业落后产能工作进展顺利。预计2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而且可以首次实现任务完成进度赶上时间进度,为全面完成*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经受住严峻考验,圆满完成特大自然灾害环境应急处置和*奥运环境质量保障任务。面对五十年未遇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地震,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坚决保障灾区群众饮水安全,并在第一时间派员赶赴灾区,紧急提供资金和应急物资,加强技术指导。灾区的环保工作者,忍受着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伤痛,日夜排查环境隐患;兄弟省市环保部门的同志,不计个人安危、千里驰援排危抢险,牢牢坚守在余震频频的环境监测点,共同构筑了一道保障环境安全的坚固防线。面对紫坪铺水库饮水安全告急和唐家山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的险情,同志们发扬中国环保精神,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经受住了考验和锻炼。仅抗震救灾期间,环保系统就出动21万人(次),检查企业10万多家(次),督促整改重大环境隐患200多个,妥善应对了灾区20余起次生环境事件,为抗震救灾工作夺取重大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展现了环保人履行职责、不辱使命的时代风采。按照中央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灾后重建的要求,我们还认真开展了灾区生态环境评估,参与编制了《*地震灾后生态修复规划》,为灾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去年8月,*迎来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为兑现绿色奥运的郑重承诺,在十年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协调小组加强调度,*、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山东六省(区、市)联防联控,全面落实了各项保障措施,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空气质量天天达标,12天达到一级标准,圆满完成奥运环境质量保障任务。同时,把奥运保障作为最大的环保试验田。这是继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后,进行的又一次全国环境科技力量大集结,共同开展了环境科技大攻关,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环保财富。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长期积累的环境难题就一定能够得到攻克;只要团结一心、精诚合作,区域性环境污染就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只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我国的环境质量就一定能够得到改善。

  (五)坚持典型引路,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有声有色。我们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把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20*年4月,淮河、海河等七项水污染防治*规划经*批复实施。截至20*年9月底,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松花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八个流域完成污染治理投资510.2亿元,占总投资的34.8%,建成项目881个,占32.4%,在建项目960个,占35.4%。这些项目的投入运行,为降低污染负荷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山东省的南四湖、云南省的洱海在流域经济快速发展中,成功探索了保护水环境的有效途径。辽宁省在辽河治理攻坚战中,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和铁石心肠治理污染,辽河水质明显改善。去年9月和12月,我们先后在山东、云南两次召开水污染防治现场会,推广了流域污染防治的成功经验,各地结合实际,相互借鉴,大胆实践,将休养生息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还开展了太湖、巢湖、三峡库区生态安全评价,全面启动了生态安全监测工作,为深化湖泊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

  我们组织开展了全国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状况调查,完成保护区划定与调整,检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1.5万个,督促各地4600多个保护区落实整改措施,扎实推进环保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进一步维护了群众的饮水安全。

  (六)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农村环境保护全面启动。**全会掀开了我国农村发展改革的崭新篇章,也带来了农村环保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去年7月,*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会议。*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切实把农村环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提出了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主要政策措施。中央财政首次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去年安排5亿元支持700个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带动各地投资近10亿元,受益农民达400余万。海南、广西等地也拿出专项资金,开展了生动活泼的农村环保活动。近20个省(区、市)完成了土壤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获得了近300万个有效调查数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我部与中科院共同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为合理布局产业、有效保护生态提供了依据。印发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圳等6个市(县)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浙江省安排6亿元补偿主要水系源头,生态补偿试点稳步推进。批准新建部级自然保护区19处,组织评估41处,促进了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督促2500多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1360家尾矿库实施整改,取缔关闭1851家尾矿库,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得到加强,初步遏制了零散点源造成的生态破坏与退化。

  (七)积极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环境执法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大。针对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顽症,我们联合发展改革委、监察部等七部门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进行了环境安全隐患百日专项督查,组织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专项检查。一年来,共出动190余万人(次),检查企业85万多家(次),立案查处1.5万家环境违法企业,挂牌督办3500余件,排查近9000项环境安全隐患,追究责任人100余人。不断加大后督察力度,重点督察了2005年以来全国各级挂牌督办的16000多件案件以及20*年整治的8000多家造纸企业,对621家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排污总量指标的造纸企业实行关闭,进一步巩固了整治成效。总书记牵挂的锰三角污染问题,经过湘、黔、渝三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集中整治,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群众利益得到维护。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同时,积极探索跨省界联防治污、联动预警、联合处置机制,有效解决了苏皖浙太极洞风景名胜区等近十起环境纠纷,对及时化解区域水污染纠纷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确保了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加强运行核电厂安全日常审评和监督工作,在役核电厂未发生二级及以上的安全事件或事故,确保了核电厂的运行安全。加强在建核电厂和拟建核电厂项目监管与审评,确保了在建核电厂的建造质量和安全。进一步加强放射源管理,对375家放射源使用单位进行现场检查,对11000多家涉源单位进行了安全与防护情况排查,完成全国涉源单位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查颁发工作,提高了涉源单位安全水平。严格执行废弃放射源安全贮存制度,督促关停企业收贮废弃放射源约8000枚,及时消除了辐射安全隐患。

  在环境执法监察、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抗震救灾环境应急、奥运环境质量保障等方面,环保督查中心和核安全监督站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成立不久的环保督查中心,在体制不顺、装备不全、编制不足,以及与地方环保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取得了积极的工作成效,为完善环境监管体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八)积极推动环境法制、政策、科技、宣教和国际合作,环境保护的约束、引导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年*月*日,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各地积极贯彻,吉林省出台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黑龙江、河南等省也正在抓紧制定水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为流域休养生息提供了法律保障。环境标准体系更加完善。首次了《声环境质量标准》以及工业企业、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解决了长期困扰噪声监管工作的标准缺失问题。环境经济政策继续完善,我部提出的双高(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成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4万多条环保信息进入银行征信管理系统,成为金融机构遏制污染企业盲目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督促27家公司投入3.5亿元治理污染。同时,环境税的调研正在进行,特别是全国环境污染责任险在湖南株洲率先赔付,绿色保险有了良好开端。各地也积极创新、勇于实践。江苏省开展了污染排放指标有偿分配和交易试点;重庆市环保与工商部门联合建立了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机制;湖北省启动了武汉城市圈废电池回收网络建设,开创了电子废物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

  环境科技发展实现新跨越。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成功发射,国家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建设开始启动,标志着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进入了从平面向立体发展的新阶段。宣传教育工作丰富多彩,推进历史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抗震救灾环境应急、*绿色奥运和改革开放30周年环保主题宣传活动取得成效。国际环境合作更加务实,陪同主席成功访问日本,进一步促进了中日环保合作;《中美能源与环境合作十年框架》正式签署,为两国环保合作搭建了长期稳固的平台;中俄环境合作从污染防治向跨界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延伸,丰富了合作内容,也有利于增信释疑、减少摩擦。

  (九)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保基础工作稳步提升。环境保护投资大幅增长,20*年中央投资达到340亿元,比上年增长百亿元。去年,中央财政继续增加21亿元支持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中央投资支持环保能力建设资金达到34亿元。两年来,在中央投资的带动下,环保能力建设资金超过150亿元。项目实施后,将建成污染源监控中心363个,新增3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配备执法车3900辆,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信息传输系统和3个数据分析平台,废气靠闻、废水靠看、噪声靠听的局面将大大改观。

  为确保硬件发挥实效,我们同步推进软件建设。在环境保护部组建中,按照职能要转变、方法要更新、重点要突出、效能要提高的原则落实三定方案,通过机构调整进一步理顺了部门职责。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大干部竞争上岗、择优选用的力度,拿出27个处长和14个副处长职位公开竞争,使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走上了处级领导岗位。同时,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增强了机关工作活力。地方机构改革也取得积极进展,四川省增加环境监察执法编制1100多名,为促进灾后生态恢复重建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全国环保大培训稳步推进,仅我部就开展流域治理、污染减排等业务培训超过100期;尤其是重点开展的党政领导干部环保培训,调训了近200名县市长,提高了他们领导环保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抗震救灾和奥运环境质量保障等工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其中我部西南环保督查中心主任马宁和*市环保局局长史捍民,以及*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和我部污防司大气处受到了国家表彰,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模范践行了中国环保精神。

  (十)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进展顺利,指导当前谋划长远的作用初步显现。20*年是污染源普查的关键阶段。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共同努力,着力抓好人员培训、入户调查、督促检查、技术核查、审核把关等五个环节,确保了普查工作进度,提高了普查的规范性。目前,已经完成了普查表填报、数据录入、普查表填报质量核查以及省级普查数据汇总工作等关键任务,共填报完成普查表约800万份,为摸清全国污染底数夯实了基础。

  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已基本完成,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环境安全、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以及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系统管理,综合整治;民生为本,分级推进;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战略方针,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为完善环境管理机制,理清*环保工作思路,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有力支撑。

  水专项全面启动。为确保项目进度与质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项目的技术路线、考核指标、实施方案、资金安排等,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和论证方案。目前,水专项的33个项目、238个课题中,启动了21个项目、105个课题。力度空前的环保科技攻关,必将为全面解决我国水污染防治技术难题、带动环保产业的加速发展铺平道路。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污染减排仍然不容乐观。由于企业利润下滑,部分企业治污设施正常运行的压力加大,偷排漏排的风险增加,一些地方两高一资企业有可能卷土重来,一些已经淘汰的落后产能、设备和企业也可能死灰复燃。这些都会削弱减排成果。二是环境污染仍然严重。污染转移的压力还在增加,环境违法现象仍较为普遍,突发环境事件仍呈高发态势,全国环境质量状况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期待。三是环保系统还存在许多不适应工作需要的问题。基础不牢、执法不严、能力不强、监管薄弱的问题普遍存在,有的在一些地方表现得还很突出,特别是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工作能力很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环保部门廉政压力加大。近年来,随着地位提升,一些握有实权的重要部门、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领导干部,经不住金钱和美色的诱惑,违纪违法案件呈明显上升态势,党风廉政工作和反腐倡廉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及时发现各种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敢于面对压力,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加以解决。

  总的来看,当前的环境保护机遇与挑战并存。党中央、*把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措施,表明了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定决心,也为环保事业的大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应当全面观察、科学分析、准确判断,对当前经济和环境形势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冷静思考、坚定信心、沉着应对,积极研究探索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举措。

  二、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

  回顾刚刚过去的20*年,世界经济千变万化,我国经济错综复杂。环保工作既应对了经济高增长、财政高收入、企业高效益的发展局面,也正在经受着增长速度下行、财政收入下滑、企业效益下降带来的严峻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环保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大家普遍认识到,发达国家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环保道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害。上个世纪70年代初,立足于工业化起步和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有所显现的现实,我们开始探索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环保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年来,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新道路的探索中,环保事业不断发展,探索重点与时俱进,国家环保机构也实现了三次跨越。在19*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提出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的基础上,上个世纪*年代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地位,明确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体系,制定了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向环境管理要效益。进入90年代后,提出由污染防治为主转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实行清洁生产,推动循环经济;由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向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和依靠产业结构调整;由浓度控制转向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开始集中治理流域性区域性环境污染。步入*以来,我们按照历史性转变的要求,确立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提出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积极实践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路子。

  改革开放*年是我国环保事业大发展的30年,也是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保新道路的*年。*年来,有成功的经验,涌现出一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避免了环境悲剧的重演,超越了发达国家的环保老路,但也缴了一定的学费,总体上还呈现出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一些地方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年的探索历程表明,新道路具有长期性、阶段性、针对性和艰巨性的鲜明特点。长期性就是要按照实践永无止境的要求,坚持继承与创新,一代接一代环保人坚持不懈地探索下去;阶段性就是要根据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同特征,找到特定阶段的突出问题,及时调整探索重点;针对性就是要敢于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艰巨性就是要充分认识解决我国压缩型、结构型、复合型环境问题的难度,不为任何困难所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

  第一,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坚持历史性转变的指导思想。历史性转变是环保领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调整环境与经济关系、改革创新管理模式的重要指南。坚持历史性转变,必须加快推进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坚持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坚持环保规划先行,与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相协调、相统一,以环保规划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更新观念、创新方法,积极推进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历史性转变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困扰环保事业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改革创新,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生机、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历史性转变的体制机制,着力增强环保工作的动力和活力。

  第二,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是有效防范环境污染产生和资源环境损耗的重要防线,是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成效的根本方式,是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关键。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国家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要坚持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要坚持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落实到政府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家庭等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建立起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要不断创新生产理念,继续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实行生态化技术改造,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

  第三,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先污染后治理是防范不足的治理,投入的成本必然过高,付出的代价必然过大。而边治理边污染是防亏治欠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甚至容易贻误保护环境的战机。高效治理,就是要在有效防范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治理成果,从根本上减轻环境压力。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含量高、投入资金少、环境效益好的治理模式;要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大的实际出发,积极研发高效实用、丰富多样的环保治理技术;要把环保产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以环境治理拉动环保产业发展,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完善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与完备的环保基础设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道,共同构成改善环境质量的三大支柱。顽症需用猛药医,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在积重难返的环境状况面前,采取了最为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推动了污染型产业向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的环境保护,在工业化初期起步,并一直伴随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制定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环保政策法规标准尤为重要。要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走势,通过适时调整和完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保护先进的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使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航标。要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和环境形势,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根据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有针对性地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不断解决困扰环保工作的难题。

  第五,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综合协调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国家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是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纵观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史,强化环境管理机构能力,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是发达国家集中整治污染时期采取的有效管理方式。我国在环境压力持续加大的发展阶段,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真正把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落到实处。要加强环境综合管理,积极探索大部门环境管理体制,团结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环保工作合力。要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努力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建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要加强环保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管理机构向基层延伸,强化地方环保部门的基础能力,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决策执行系统。

  创新是时展的要求,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环境保护新道路是一个海纳百川、崇尚实践、高度开放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探索的道路上需要所有环保人前赴后继,永不停息。当前,新的探索已经起步,前进的路途坎坷不平。越是身处逆境,越是形势复杂,越要无所畏惧,越要勇于创新。要以海洋一样博大的胸怀,给那些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地方、单位、个人,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轻装上阵、纵横驰骋。要继承三十年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实践的伟大成果,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保护环境的有益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敢于实践,不断创新,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

  三、2009年重点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顺利实施*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环保工作至关重要。

  今年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和**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对环保工作的各项要求,把加强环境保护与扩大内需、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加快环评制度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加大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积极防范环境风险,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我们要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能,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着力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咬定青山不放松,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污染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2009年是完成*减排任务的冲刺年。要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的目标是: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年下降2%和3%以上,新增削减二氧化硫190万吨、化学需氧量112万吨。

  加快推进工程减排。治污设施是污染减排的工程技术保障。要坚持一手抓新建,一手抓运行。继续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尽快发挥减排效益。启动县城污水处理厂和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建设。今年要确保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000万吨,新增燃煤电厂脱硫装机容量5000万千瓦以上,新增20台(套)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设施。同时,狠抓已投运的3亿多千瓦燃煤电厂脱硫机组、1300多座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和6000多家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国家与省联网工作,制定并严格执行重要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办法,对违法违规排污和污染治理设施建成而不运行的,加大处罚力度。通过工程减排,新增削减化学需氧量75万吨、二氧化硫140万吨。

  加快推进结构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是调整产业结构、削减污染负荷的有效措施。要加大力度督促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年度落后产能淘汰计划。配合发展改革部门,促进电力、水泥、钢铁、铁合金、焦炭、造纸、酒精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有序退出。今年要分别淘汰炼铁、炼钢、造纸、电力落后生产能力1000万吨、600万吨、50万吨和1500万千瓦。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将核查中已经关闭淘汰的企业、生产线、生产能力等定期向社会公告,接受监督。通过结构减排,新增削减化学需氧量37万吨、二氧化硫50万吨。

  加快推进管理减排。监管是否到位是影响减排成效的重要因素。差距就是潜力,必须坚持向环境管理要效益。要抓紧完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加快实施污染源自动监控、执法监督、监督性监测、信息传输与统计、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等重点项目,尽快形成能力,促进减排责任的落实。要以电力、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重点,强化排污许可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减排核查核算制度,制定出台环境数据统计审核办法,增强减排数据的科学性。

  同时,要针对污染减排的关键技术,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攻关,不断提高污染减排的科技含量。重点开发钢铁、石化、有色、建材、造纸、化工、酿造、印染等行业的水污染物削减技术,攻克一批技术难题,建设一批示范工程,推动一批企业技术升级。

  第二,认真兑现七项承诺,进一步提高环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

  环评工作既要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服务,又要为控制两高一资借机扩张把好关口。要坚持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实现一个转变,即从过去单纯注重环境问题向综合关注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影响转变;处理好服务与把关、当前与长远、效率与质量、宏观与微观四个关系;兑现便民高效、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廉洁自律、公平公正、严格审批、强化验收七项承诺,不断深化环评工作。

  要做好服务,把好关口。做好服务,就是要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灾后重建等投资项目,加快审批,为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支持的项目开辟环评审批的绿色通道。把好关口,就是要对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对环境污染严重,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一律不批;对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没有总量指标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项目,一律不批。同时,对于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的项目,也要严格限制审批。

  要拓宽领域,加强调控。着力强化项目环评,切实加强规划环评,积极探索战略环评。要抓紧启动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推动这些地区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选取投资、消费和外贸等领域的重大发展战略,探索战略环评的管理模式与技术方法。要加强环评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增强参与宏观调控的预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要强化验收,全程监管。进一步理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体制,加快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现场督查机制。要推进和规范环境影响后评价和环境监理工作,扭转重审批轻监管的被动局面。

  第三,积小胜为大胜,加快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海域污染防治工作。

  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是中央新增投资支持的重点。加快实施规划项目,对扩内需保增长、完成重点流域规划任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实施好项目,关键在于加强领导、严格考核、加大投入。要督促去年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的尽快落实、尽快开工、尽快建设,尽快形成实物量;要督促未建项目抓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积极储备新的项目,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的更大支持;要以加快项目实施带动规划实施,确保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政策落到实处。要强化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制。争取*办公厅印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执行情况考核评估暂行办法,组织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要建立跨省界断面水质考核机制,落实上下游污染防治责任。同时,要继续做好重点湖泊水库生态安全评价工作,提出相应的综合治理方案,做到一湖一策。要推动实施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饮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正常生活,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要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状况开展典型调查,探索保护农村饮用水源的有效模式。要依法取缔关闭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建设项目,逐步健全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考核评估体系,将评估结果及时向*报告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总结推广*奥运环境质量保障经验,继续完善保障机制,推进京津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让*的蓝天白云继续保持下去。针对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灰霾天气等突出的区域性环境问题,进一步研究制定突破行政区域界限的环境管理政策,确保广州亚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期间空气质量达标。要研究论证*氮氧化物总量控制方案,提出防治措施。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水污染、颗粒物、噪声、餐饮业污染、生活垃圾与机动车尾气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做到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由群众评判、让群众满意。

  第四,坚持以奖促治,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

  农村环保是大有作为的新领域,做好农村环保工作对于促进解决三农问题、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加快实施已经确定的项目,确保一批村镇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要做好今年的项目申报,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定实施《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着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水垃圾污染、工矿企业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污染防治能力。开展农村环保目标责任制试点,推动地方各级政府把农村环保工作纳入重要日程,探索尊重农民意愿、符合农村特点的环境管理模式。

  加大生态保护工作力度。建立完善评审机制,推动建设首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组织实施生态脆弱区保护试点。开展典型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20*年省域评价报告。联合有关部门开展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和基础调查。继续开展全国生物物种资源重点调查,制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加强外来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管理。

  第五,切实加强监管,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核电站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要进一步强化核安全审评和监督,确保在建核设施的建造质量和在役核设施的运行安全。要规范核安全设备的许可证管理和监督检查,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核设备制造质量。要加强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多还旧账,少欠新账。同时,我国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建设滞后已成为影响废物安全处置的瓶颈。要积极推动中低放废物处置场选址规划的报批及后续落实工作。要加强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安全监督管理。今年年底前,全面发放放射线装置单位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完成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建设竣工验收工作。要落实和完善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制度。要大力加强地市级机构建设,切实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预警应急监测及反核恐怖应急能力。

  第六,坚持环保为民,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

  环境执法监督是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有力武器。实践证明,环保专项集中整治可以极大地震慑环境违法行为。要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大力整治城镇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放和污泥违法处置问题,推进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安全处置,开展重点流域集中督查,加大对各类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要对典型案件挂牌督办,确保查处到位、整改到位。对整治不力的,要严格依法处罚,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借助社会舆论力量,达到查处一家、震慑一方、影响一片的效果。要拓展环境执法监督领域,积极开展试点,探索生态保护和农村环保领域执法监督的途径和方法。加强生态旅游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环境监管,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联合执法检查。要加大后督察力度。对重大环境违法案件,既要有调查,又要有处理,更要跟踪督办,直到问题彻底解决为止。要集中力量对挂牌督办企业、区域限批地区,以及重大环境事件和严重违法地区进行环保后督察,抓落实、见成效、树权威,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要落实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预防预警措施,加强应急演练,积极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有效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

  第七,用好已有成果,继续推进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今年是全国污染源普查和环境宏观战略研究的收官年,也是水专项由前期准备转入全面实施的第一年。污染源普查和战略研究的成果,凝聚着上百名院士、几千名专家和十几万环保人的心血。要充分运用得之不易的成果,认真谋划好*环保工作思路。要切实抓好全国污染源普查总结阶段的各项工作。组织专家进行普查数据审核,把握普查数据的宏观可靠性。污染源普查公报,验收各地普查工作,表彰先进。特别是要推动各级污染源普查数据库建设和成果开发应用,为推进科学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要抓紧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的收尾工作,在进一步综合提炼的基础上,拿出有分量的综合研究报告,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的政策建议,尽快向*汇报,争取中央在适当时候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文件。

  水专项的成败关系到我国水污染防治能否实现重大突破。要扎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力争拿出突破性技术成果。作为建国以来中央财政支持环境领域力度最大的科技专项,今年将有11个项目、118个课题启动实施。要按照实施方案,落实机构人员、保障条件、配套资金,切实把重大项目组织好、实施好。要以解决关键技术为核心,攻克一批带有全局性、关键性的水污染治理技术,通过开展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研发与示范和区域、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全面提高水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

  第八,选准突破口,努力抓好环境科技、政策法制、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

  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实践,以环境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发展,以政策法制强化环境管理,以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以国际合作促进国内环保工作,不断强化环境科技、政策法制、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要加快环保科技创新工程建设,集中力量优先开展总量控制等方面的科技攻关,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在全面评估现行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对水、大气、土壤等各类环境基准的研究,科学合理制定修订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标准,进一步完善环境标准体系。要大力推动环境卫星应用系统研究,加快国家环境卫星应用中心的建设,实现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立体的环境监测。

  要做好环境质量监测,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强化重点污染源、环保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等监督性监测工作,为日常环境执法监督提供依据;高度重视应急监测工作,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提供数据支持。要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科学性、规范性,加快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要抓住有利时机,配合有关部门出台环境经济政策,打好组合拳。要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环保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深化绿色证券。继续会同财政部门更新绿色采购清单,扩大产品种类,深化绿色采购。尽快研究提出税收优惠政策,继续配合财政部门研究环境税费改革实施方案,推进绿色税收。继续制定双高产品及工艺目录,深化绿色贸易。积极推动开展排污交易、生态补偿、重污染企业退出市场机制、工商注册登记环保联动的试点工作。

  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尽快推动出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抓紧制定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工作,认真组织环境保护法修改的研究论证工作。

  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探索环保新道路等重点、热点和焦点,全力做好环境宣传教育,表扬和宣传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典型,努力克服经济困境继续加强污染治理的企业典型,既拉动内需又发挥减排效益的工程典型;批评和曝光两高一资项目盲目抬头问题突出的地区和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而不用现象普遍的部门和单位,为环境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继续推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试点,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环境保护。

  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我国坚定不移地加强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继续扩大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实施好中美能源与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下的清洁水和清洁空气实施计划,努力拓展双边、多边以及区域合作领域,积极推动国际环境履约工作,争取发达国家资金支持额度不减少、技术转让力度不减弱,既提升国家形象,又进一步促进国内工作。

  第九,狠抓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转化,深化五大建设。

  事实说明,环保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是一支讲政治、顾大局、乐奉献、能战斗的队伍。当前,我部和各省级环保部门学习实践活动已经进入整改落实阶段,要按照部署切实抓好整改工作,着力解决思想认识、班子建设、工作作风、基础能力、体制机制和环境改善等方面不适应的问题,继续推进机关五大建设向纵深发展。

  要加强思想建设。科学发展观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按照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信仰来追求,作为科学真理来坚持,作为行动指南来践行,努力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仰者、模范实践者和贯彻落实的有力推动者。

  要加强作风建设。科学发展必须依靠务实的态度和实干的作风来保证。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兴调查研究之风,务解决问题之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深入实际,靠前指挥,努力把环保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济企业之所困,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清理评比表彰达标活动的有关规定,把主要精力放在抓落实上,切实减轻企业和基层环保部门的负担。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环评单位与环保部门脱钩,尽快建立公平公开、统一竞争的环评市场。

  要加强组织建设。今年是省级机构的改革年。要按照转变职能、更新方法、突出重点、提高效能的原则,强化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特别是要对地市和县级环保机构改革加强指导。同时,积极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支持保障体系,从组织、机构、人员上增强推进历史性转变的能力。

  要加强业务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经济、金融、法律等方面知识,适应机构职能的变化。继续深入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大培训,扩大基层环保工作人员培训覆盖面,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组织环境监察人员大比武,打造过硬的执法本领。积极配合中组部做好重点流域地区市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环保培训,增强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地方环保能力建设,改善基层环境监测、监察、辐射监管工作条件。

  要加强制度建设。按照从严治部、从我做起的要求,认真执行各项工作规则,做到制度严密、程序规范、责任清晰、奖罚分明,形成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良好机制。

  随着地位上升,资金增多,环保部门违纪违法案件呈上升态势。要按照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2012年工作规划》的要求,着力在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上下功夫,稳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要深入剖析腐败问题的典型案例,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从源头上堵塞漏洞。要建立完善以六项权力为重点的运行机制和制度,切实加强督察,对玩忽职守、弄虚作假、贪污受贿和截留、挤占、挪用项目建设资金等违法问题,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对责任单位和个人给予党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决不姑息。

  第十,做好*环保规划中期评估,及早谋划*环保规划思路。

  中期评估是跟踪规划执行情况、促进规划实施、完善规划编制的关键环节,也是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内容。今年,要按照*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环保规划中期评估,通过全面评估规划目标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政策措施等执行情况,准确把握规划进展,分析总结规划实施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后两年加快规划实施的针对性措施,向*汇报评估结果,肯定先进、鞭策落后,督促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快实施进度,确保*环保目标如期实现。在此基础上,结合正在开展的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要用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统领*环保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各方力量,积极研究环境保护新道路涉及的重大问题,丰富拓宽*环保规划思路和领域。要认真提炼、充分运用三大工程的丰硕成果,形成谋划编制思路、提高编制质量的宝贵财富,听取专家意见,汇集多种方案,汲取群众智慧,把宏观战略研究的对策性建议转化为*环保规划的任务和措施。要统筹考虑,科学研究*环保规划框架体系、目标指标体系、环保投入体系及政策法规体系,以基础工程、保障工程、人才工程作为环保基础能力建设的重点,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执行力。要研究制定全国环境功能区划基本框架和编制思路,组织开展试点,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功能区划体系,为在*规划中安排实施分类指导、分区控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同志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努力推进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环保大会贯彻落实意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决胜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天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力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围绕扎实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天津的实施,牢固树立绿色生态价值观念,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最实的措施、最硬的手段、最坚决的行动,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最严厉的追责问责,把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部署和生态环境保护重要任务落到实处,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二、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指导督促、推动落实,坚持中央环保督察期间的好经验好做法,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工作压力,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领导、总体设计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调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研究部署污染防治攻坚战重要目标任务、重大政策措施,协调处理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督察评价考核。各区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推动任务落实。坚持和完善市领导生态环境保护联系点制度。

  (二)强化党政同责,落实一岗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要切实履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治责任,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摆到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要牢固树立抓环境保护就是抓发展的意识,至少每季度研究一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到重大部署亲自研究,突出问题亲自过问,重点工作亲自督查。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市、区两级环保部门要担负起污染防治攻坚的主要责任,牵头谋划、推动实施;其他部门要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在管发展、管生产、管行业的同时,牵头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各项任务的组织实施。各区、市级有关部门落实情况每年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坚持实行驻区现场督办检查制度,完善市级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加快建立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等工作机制。

  (三)强化考核问效,严厉追责问责。市委组织部、市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细则,对各区及市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情况、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公众满意程度等相关情况进行评估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区、各有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以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年度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或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未完成、考核不合格的区和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不得评优评先,不得提拔任用。对盲目决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生态严重破坏的,对推诿扯皮、没有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对污染问题突出、被国家通报、被媒体曝光的,相关负责人不得提拔使用或者转任重要职务,情节严重的予以降职、免职、撤职处理,同时依纪依法严肃追责问责。2022年组织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验收,对攻坚任务没有完成的区和部门,由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对第一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启动问责,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和党纪政务处分,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终身追究责任。

  三、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

  到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具体指标:到2022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52微克/立方米左右,全市及各区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1%以上,重污染天数比2022年减少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2022年分别减少26%、25%、25%;铁路货运占全市货运量比例达到16%;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或优于Ⅲ类)达到40%以上,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劣于Ⅴ类)比例降低到30%以下,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比2022年分别减少14.4%、16.1%;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出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6%;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2%;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均达到100%。

  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建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天津目标基本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底线思维、尊重规律。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因企施策,不搞一刀切,体现差别化,注重奖优罚劣。统筹污染治理和民生保障,聚焦问题、分类施策,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进度,不搞运动式治污。

  ──坚持标本兼治、突出治本。更加注重解决深层次、综合性问题,深入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加快污染治理,系统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坚持深化改革、制度创新。深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设计和统筹协调,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经济政策,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展污染防治技术攻关,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四、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把绿色发展作为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坚持节约优先,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调整优化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使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来。

  (一)加强源头管控。组织编制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在立法、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执法监管中不得变通突破、降低标准,不符合不衔接不适应的于2022年年底前完成调整。严格生态环境准入,2022年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确保管控体系有效运行。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健全双控指标体系,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推行合同节水管理,电力、钢铁、纺织、造纸、石油石化、化工等高耗水行业必须达到行业先进定额标准;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节水进程;大力推动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2022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0%以上。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多规合一,坚持留白、留绿、留璞,最大限度挖掘现有用地潜力,最大限度保护绿色资源,最大限度保留自然风貌。制订更严格的产业准入门槛,严禁钢铁、焦化、电解铝、铸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行业新增产能,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用于置换的产能2022年应处于正常生产状态。停止工业园区外新改扩建工业企业项目审批,新改扩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倍量替代,严格落实国家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

  (二)加快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以严格控制生态环境风险为主要抓手,优化产业布局,以散乱污企业和两高行业产能控制为重点,减少过剩和落后产能,增加新的增长动能。坚决关停用地、工商手续不全并难以通过改造达标的企业,限期治理可以改造达标的企业,2022年全面完成散乱污企业及集群整治。加大铸造、炼焦、建材、电解铝等行业产能压减力度,2022年年底前完成压减粗钢产能690万吨任务。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开展规划环评,坚决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产业布局,2022年制定重污染企业和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工业园区(集聚区)调整计划,到2022年,全市钢铁行业战略性调整和破解钢铁围城问题取得阶段性进展,全面完成两化搬迁改造,全面完成314个工业园区(集聚区)保留、整合、撤销取缔工作。

  调整能源结构,以散煤综合治理为重点,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使用。严格控制全市煤炭消费总量,2022年控制在4200万吨以内,发电及供热用煤占比达到70%以上。到2022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000万吨以内,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控制在45%以下。严格控制新建燃煤项目,实行耗煤项目减量替代,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因地制宜、稳妥有序推进全市居民取暖散煤清洁能源替代,2022年10月底前,除不具备条件的山区以及纳入拆迁改造计划区域外,全市城乡居民取暖散煤基本清零。加快清洁能源利用,拓宽清洁能源消纳渠道,推动清洁低碳能源优先上网,到2022年,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以上。加强天然气供应保障,2022年全市天然气保障能力达到90亿立方米以上。加快重点输电通道建设,提高外受电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完成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

  调整运输结构,以大宗产品货运为突破口,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新、改、扩建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得采用公路运输。大力优化调整货运方式,2022年天津港铁路货运集疏港运量力争实现9000万吨,加快南港铁路建设,研究推进港内铁路专用线建设,到2022年,天津港集装箱铁路集疏港比例达到1.5%,全市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原则上主要改由铁路或水路运输。钢铁、电解铝、火电、焦化等重点企业要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充分利用已有铁路专用线能力,2022年年底前铁路运输比例达到50%以上,保留的公路运输一律采用清洁能源货车或达到国家第五阶段排放标准以上的柴油货车。建设甩挂运输等一批示范性工程,到2022年多式联运比例达到10%。研究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四网融合,优化物流配送方式。利用互联网+高效物流等业态创新模式,科学合理设置交通运输导向和方式。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2022年底前,使用比例达到80%。2022年起,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辆全部选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2022年年底前,建成区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

  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鼓励农民使用测土配方施肥,通过精准施肥、调整肥料结构、改进施肥方式及有机肥替代等途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到2022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推进有机肥资源利用。深入开展畜禽产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兽药残留超标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促进兽药合理、安全使用,实现源头减量。加强废弃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及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2022年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

  (三)引导绿色生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让绿色生态价值观念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城市,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率达到100%,开展创建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商城、绿色餐馆、绿色社区等行动。推行绿色消费,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鼓励绿色出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骑行、步行等绿色出行。

  五、坚决打赢蓝天保卫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强化工业、燃煤、机动车(船)、扬尘等污染源治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联动和重污染天气应对,进一步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

  (一)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实施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全覆盖,25个重点行业全面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2022年9月底前完成全市389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2022年10月底前完成全市22套公共煤电机组冷凝脱水深度治理,完成全市7家钢铁联合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等综合整治。全面防控挥发性有机物污染,2022年10月底前完成293家挥发性有机物一般排放企业治理,全市所有涉及涂漆作业的机动车维修企业全部改用水性环保型涂料。深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2022年年底前完成火电、钢铁、焦化、铸造、玻璃、供热等重点行业25家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改造,2022年年底前实现重点行业无组织排放排查治理全覆盖。

  (二)加强燃煤污染治理。推广清洁高效燃煤锅炉,加快淘汰小燃煤锅炉,2022年9月底前,基本淘汰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每小时65蒸吨及以上燃煤燃油锅炉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其他锅炉达到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依法停产整治不能稳定达到超低排放标准的煤电机组。持续实施煤质专项整治,全面排查治理经营性储煤场地,禁止销售不符合国家和我市规定的劣质煤。每年9月底前,制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区划调整方案,将全面完成电代煤气代煤的地区划入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三)加强机动车(船)污染治理。严格新车准入管理,每年完成新车注册登记环保一致性核查10万辆,每年利用遥感监测等技术筛查机动车100万辆。持续推进老旧车淘汰,2022年淘汰3万辆,确保完成十三五淘汰任务。持续完善优化交通疏导方案,加强现场疏导,优化交通组织,减少机动车怠速尾气排放。统筹油、路、车(船)治理,确保柴油货车污染排放总量明显下降。严格管控车用油品和尿素,每年至少开展两批次车用柴油质量监督抽检,抽检率不低于20%,组织开展车用尿素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对不合格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依法进行后处理,对抽查结果进行通报;严厉打击生产、销售非标车(船)用燃料行为,彻底清除黑加油站点;严格落实靠港船舶使用硫含量不高于0.5%燃油的管控要求,加快推进港口岸电建设工作。严格管控柴油货车通行,落实柴油货车绕城行驶要求,继续实施中心城区中重型货车限行措施,完善中心城区环路通行条件;研究制定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优惠政策,引导中重型货车优先使用高速公路通行,到2022年形成过境货车绕行中心城区路网。鼓励淘汰老旧船舶、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严格管控柴油货车(机),2022年起,全市范围内禁止制造、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国家第五阶段标准(不含)以下的轻型柴油车;实施机动车大户制管理,到2022年,将拥有20辆以上柴油车的大户全部纳入管理;开展柴油货车尿素使用情况例行抽检,对未添加尿素的货运车辆依法进行处罚并全部劝返;开展柴油货车停放地监督抽测;2022年8月底前,划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建立分行业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监管机制,实施长效监管,不达标工程机械坚决禁止入场作业;建设互联互通的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2022年年底前,完成柴油货车远程在线监控研究工作,2022年年底前,已安装远程在线监控的重型柴油货车与环保部门联网比例达到80%以上;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对排放检验机构的专项执法检查,做到检查全覆盖;交通运输、环保部门要督促指导维修企业建立机动车维修治理档案制度,到2022年,形成比较完善的机动车路检年审(或综检)维修闭环管理工作机制。

  (四)加强扬尘污染治理。强化施工扬尘管控,各类施工工地严格落实工地周边围挡、物料(渣土)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六个百分之百污染防控措施,中心城区及滨海新区核心区施工工地实现智能渣土车辆运输全覆盖;对扬尘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企业依法暂停投标资格,从重处罚,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开。强化裸地治理,完善动态更新、动态治理机制。加大城市清扫保洁力度,持续实施道路扫保以克论净和区域降尘量考核,全市及各区平均降尘量不得高于9吨/月平方公里。严格落实烟花爆竹禁放规定,修订《天津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法》,滨海新区和环城四区要研究制定本地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相关规定。

  (五)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狠抓秋冬季和初春重污染天气应对。加快推进空气质量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2022年年底前具备3天精细化预测预报和7天趋势分析城市级预测能力。完善应急预案,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的应急责任,科学确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管控措施和污染源减排清单,持续细化一厂一策,开展应急成效后评估,建立完善应急管控清单动态更新机制。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协调建立跨区域集疏港联动机制,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Ⅱ级及以上应急响应期间港口集疏运车辆(民生保障物资或特殊需求产品除外)禁止进出港区要求。加大秋冬季工业企业生产调控力度,对钢铁、建材、焦化、铸造、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实行差别化错峰生产,对涉及大宗原材料及产品运输的重点用车企业实施错峰运输,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

  六、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统筹污水处理设施、管网,加强工业、生活、农业污染源治理;统筹水环境、水生态,加快实施水系联通工程,保障饮用水安全,全市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大幅减少劣Ⅴ类水体;统筹陆海,推动渤海湾综合整治。

  (一)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加快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02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10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05个千人以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引滦明渠保护区划定,推进规范化建设,依法在保护区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实施重点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年度调查评估,加强农村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组织对重要水源地进行现场排查,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环境违法问题开展专项执法,依法全面清理保护区内违法项目和排污口。推进于桥水库38条入库沟道综合治理,开展于桥水库二级保护区内68个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123家畜禽养殖场(户)治理。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2022年年底前完成全市饮用水水源周边13个加油站地下油罐更新改造。实施于桥水库生态清淤,建设入库人工湿地示范工程。加强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全过程管理,2022年年底前实现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自动监控全覆盖,定期对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进行监测和检测,定期对供水单位开展卫生监督检查,定期向社会公开全市所有饮水安全状况信息。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

  (二)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对全市已完成治理的25条黑臭河道进行评估,巩固治理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开展河流湖泊全面排查,建立污染黑臭水体清单,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实施专项整治,并纳入河长制管理。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补齐城镇和园区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排查城镇排水管网,因地制宜实施改造工程,重点推进中心城区、北辰区、滨海新区等区域管网空白区及雨污合流制片区改造,新扩建污水处理厂6座,到2022年,建制镇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5%以上;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保障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设施正常运营并合理盈利。加快解放南路地区和中新生态城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2022年年底前建成中心城区新开河、先锋河等2座调蓄池,2022年全市建成区20%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深入实施水污染源治理,组织开展入河排污口底数排查,重点对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河道排污的口门和上游污染源进行摸底排查,2022年6月底前全面查清入河排污口位置以及排污来源、规模、设置单位等基础信息,组织制定全市及各区入河排污口门整治方案,按照一口一策制定整治措施,并纳入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实施水体内源治理与生态修复,推动各区落实水体达标方案,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加快实施独流减河等河道综合水环境治理,加强清理淤泥的安全处置,防治内源污染,2022年完成中心城区20条、163公里河道水生态修复。

  (三)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坚决保护自然岸线,统筹安排海洋空间利用活动,禁止审批新增围填海项目,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消化存量围填海资源,已审批但未开工的项目要依法重新进行评估和清理。修订《天津市建设项目用海规模控制指导标准》,提高用海项目准入门槛,全面建立海洋生态红线管理体系,将自然岸线纳入海洋生态红线区实施严格保护,建设岸线区域环境监视监控系统,提升岸线监管能力,确保自然岸线保有量不低于18公里、保有率不低于5%。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深入整治陆源、船舶污染排放,结合一河一策治理,严格控制陆源污染排放,加强固定污染源氮磷污染防治,加快建设污染源总氮、总磷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健全入海河流、入海排污口和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监控体系,推进入海排污口污染溯源排查和清理整治,确保入海河流水质达到目标要求;落实《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2年)》,加快推进船舶港口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能力建设,开展沿岸、海上风险源排查,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大力保护滩涂及海洋生态系统,开展人工岸线生态化修复工程与沿海滩涂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加快推进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实施临港经济区4.2公里人工岸线生态修复,整治海水滩涂养殖污染;推进海洋垃圾防治和清理。制定实施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加大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力度,建立海洋生物资源数据库,构建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体系,切实保护水深20米以内浅海域重要海洋生物繁育场,每年增殖放流各类物种15亿单位以上,海水养殖面积控制在3000公顷以内。

  (四)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实施375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探索适合我市农村特点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统筹规划建设或改造各涉农区垃圾处理场,到2022年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场处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农户厕所废水、洗浴废水、洗衣废水、厨房废水和村内中小学校、村级活动场所、养老院等公共场所产生污水全部纳入收集处理系统,实现应收尽收、应纳尽纳、达标排放,到2022年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现卫生户用厕所全覆盖。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成全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加强村庄内散养畜禽管理,到2022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制度,提高养殖废水循环利用水平。提升农业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立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信息平台,结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初步建立农业农村环境基础信息系统;加强环境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增加农村环境监管人员,建立农业农村污染源监管机制,探索创新分散污染源环境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加强农村地区现有工业污染源监管,严防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

  七、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

  (一)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扎实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22年完成4725个点位、207个农产品点位样品检测与分析工作,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建成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启动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到2022年,基本掌握企业用地污染状况、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实现各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覆盖。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继续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强林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到2022年,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建立分类清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通过用途调整等措施,完成6万亩轻度或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落实《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2022年起实施建设用地调查评估制度,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并逐年更新,防止不符合相应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进入用地程序。有序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污染地块为重点,推动土地污染治理修复,2022年启动天津农药厂污染地块场地调查、治理修复工作,2022年启动天津同生化工厂污染地块场地调查、治理修复工作,完成1万亩以上受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修复。严格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搬迁改造过程中拆除活动的环境监管。

  (二)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启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2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设施布局,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实现市、区两级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全覆盖,提升双口、大韩庄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能力。

  (三)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监管,2022年年底前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并向社会公布,2022年年底前,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全部建成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设施。加强重金属监管,2022年组织排查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并建立清单,严厉打击涉重金属企业非法排污行为,严格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到2022年,全市重点重金属排放总量比2013年下降8%。调查、评估重点工业行业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处置情况。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建立涉酸、涉危险废物企业清单,严厉打击倾倒废酸、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2022年年底前建成北辰区、静海区废酸集中处置设施。启动天津市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建设,开展废铅蓄电池收集和转移管理制度试点,到2022年,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废铅蓄电池管理模式。加强进口废物监管,2022年年底前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加强对电子废物、废轮胎、废塑料等再生利用活动监管。

  八、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

  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完成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保护修复方案,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与评估。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限期进行整治修复。2022年年底前,各区政府全面排查违法违规挤占生态空间、破坏自然遗迹等行为,制定治理和修复计划并向社会公开。

  (二)加快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落实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构建并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及管理体系,严控保护区及周边开发,落实污染整治、湿地恢复与修复、生态补水、移民搬迁、土地流转、护林保湿、宣教培训、资源合理开发等重点任务,开展违法违规整治、历史遗留问题整改、管护能力提升、规章制度保障、保护体系构建五项优先行动,提升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屏障,维护生态安全。加快构筑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中间地带绿色生态屏障,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和天津特色,融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于一体,实行分类管控和负面清单制度,重点实施生态环境修复、空间布局调整、景观建设、产业转型、公共服务优化等工作,努力将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间地带建设成为大绿、大水、成林、成片的城市生态屏障、津沽绿色之洲。

  九、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聚焦改善环境质量,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弥补环境管理薄弱环节,不断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加快推进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加强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高效协调运行机制。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重大决策部署,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统一监管城乡各类污染物排放,统一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严格生态环境质量管理,生态环境质量不达标地区的区政府,要于2022年年底前制定实施限期达标规划,向市政府备案并向社会公开。推进排污许可制改革,全面落实企业治污责任,强化排污许可证证后监管和处罚。制定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实施方案,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市、区两级财政要向污染防治攻坚战倾斜,坚持投入同攻坚任务相匹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国有资本要加大对污染防治的投入。研究制定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激励政策。完善以各区环境质量排名为基础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建立多元化环保融资渠道,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调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生态环保领域,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壮大。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三)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修订《天津市环境保护条例》,加快制定土壤、噪声污染防治条例。提高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约束和激励企业主动落实环保责任。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机制,加大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制裁和惩处力度。推动企事业单位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将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完善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探索建立环保领跑者制度。建立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落实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保障体系。组织开展污染防治技术攻关,提高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超前研究臭氧、挥发性有机物以及新的污染物治理技术。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和各类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构建统一的数字环保管理体系。2022年年底前,重点排污单位全部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设备并同环保主管部门联网。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建立承载能力监测数据库和技术平台,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完善环境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设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监督指导企业建立环境应急装备和储备物资。

  (五)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加快生态环境教育设施和场所建设,培育普及生态文化。依托党报、电视台、政府网站加强宣传引导,重点宣传解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政策措施、进展成效,曝光突出环境问题、环境违法行为,报道查处及整改情况。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统一信息公开平台,推进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信息公开,2022年年底前,符合条件的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激发公众环境责任意识,引导公众理解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坚持群众信访举报和办理机制常态化,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


环保大会贯彻落实意见

  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吉林省情况反馈会结束后,省委立即以视频形式召开吉林省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动员部署会。省委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要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决按时限高质量完成整改任务,坚决深入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向党中央和吉林人民交上满意答卷。省委副书记、省长***主持会议。省政协主席江泽林出席会议。

  **指出,这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严肃指出吉林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为我们强弱项、补短板、促提升指明了努力方向,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利契机。抓好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必须首先从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起,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必须把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作为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作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全力推动整改落实到位;必须把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百姓身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切实找准问题产生根源,真正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强调,按期保质保量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是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立下的军令状,是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做到坚决整改、完全整改、彻底整改。一要科学制定方案,严把任务分解关、措施制定关、时间节点关、方案体系关,确保可操作、可跟踪、可考核。二要加强调度指导,严格按照五化工作法推动整改工作落实。三要紧盯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秸秆全域禁烧、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强化整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检查,严肃追责问责,健全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切实形成整改工作合力。

  ***在主持时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扛起政治责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坚决抓好抓实督察整改工作。对短期能解决的问题要立行立改,整改到位;对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强化调度,限期整改;对已整改完成的问题,要组织开展回头看,举一反三,完善机制,防止反弹。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动真碰硬解决问题,确保问题整改全面彻底。省督察整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督察督办,严格销号标准,坚决杜绝敷衍整改、虚假整改、表面整改。

  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负责同志,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长春市委常委及市政府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会。其他市(州)主要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