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文库网!

《江村经济》读后感2000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久闻《江村经济》大名,但对中国农民的经济生活不甚感兴趣的我,直到今天略微一扫就领略到了其魅力,尤其在费老重读江村经济的序言中收获颇多。我想从以下几个宏观的方面来记录这本书的贡献以及自己的一些小想法。

首先,从学术史的角度《江村经济》在20世纪30年代做出了本土人研究本地社区的典范,马林诺夫斯基对此给出了很高的评价,预言它推动了人类学界从研究野蛮到研究文明的进展。这一个脉络是马林诺夫斯基“社会学的中国学派”到弗思“微型社会学”是一个飞跃,并为弗里德曼后来提出“社会人类学的中国时期“开辟了道路。微型社会学在学界有一些批评的声音,费老在重读江村经济时加以解释,他认为"社会人类学者首先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规范各个个人行为的这个‘模子’,也就是人文世界。利奇认为我们那种从农村人手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是不能概括中国国情的,在我看来,正是由于混淆了数学上的总数和人文世界的整体,同时忘记了社会人类学者研究的不是数字上的总数而是人文世界。”他认为研究熟悉或陌生的社区都是在自省,没有本文化和异文化的问题,“只有田野作业者怎样充分利用自己的或别人的经验作为参考体系,在新的田野里去取得新经验的问题”。

他也充分认识到微型社会学在空间、时间和文化上的问题:空间-马林诺夫斯基当初把他在中国的农村经济生活研究作为一个起点,其他不同类型的研究(比如宗教和意识形态研究)共同综合在一起,得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全貌”(这里自然有西方想了解中国这个异文化的人类学意图),但他明白他的不同类型一直在农村社区的范畴,还要从农村走向小城镇等。时间-历史材料的运用,要注意时间三分法(过去现在未来)是“不能简单地运用在分析变动中的人文世界”的,而是三者共同“融成了多维的一刻”,微型社会学对历史材料的运用是不够的。文化-费老特别提到李亦园的大传统和小传统之说,中国士绅可以连接大传统和小传统(费老ChineseGentry),小传统主要是民间的一套行为准则和观念,甚至包括一些潜规则,这在微型社会学中是很难调查到的。

其二,从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论层面。宏观上说,和现在不少非虚构类写作的人类学著作不同,《江村经济》是条分缕析、面面俱到地展示对开弦弓村的调查,作文www.fwwkw.com费老的文字客观又谨慎,具有科学实证主义naturalism的特点,同时我能看出他悄无声息地融合进了自己对中国文明的观察和认识,对得到的数据有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这些都构成了它作为一本关心人类文明的人类学经典著作的前提。具体到某些方法论的理解,费老在重读江村经济(见附录)时有了新的感悟,他认为对

其三,从对中国农业社会文明的理解。文中的诸多描绘放在现在也是颇有意味的,比如农村中重礼仪,丧事喜事花的金钱精力非常多;妇女在工厂上班有自己的工资收入后,家庭地位变高了。又比如,已经搭建起现代治理机器的政府鼓励农业生产工业化,但这导致农村不需要那么多人手,而这些闲散人员找不到自己在城镇中的位置,于是出现农村宁可耗费人力也闲置购来的机械装备——这充分体现了转型时期城乡地域的差异,理念先行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移位,中国治理模式的变化等等。所以,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本国人了解传统农村的运行机制和在西方文化下受到的影响留下了宝贵资料与深刻的反省,还对西方人了解中国社会有很大的增益,无怪乎在西方这本书得到了很高的推崇。

其四,费老本人对农村社会的观察。农村曾经是中国最广大社会的基本面貌,在费老三访江村的80年代,10亿中国人还有8亿人生活在农村,因此他的观察和结论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农村副业,更为具体的是乡村工业的重视:他在1936年第一次调查时就一直在思考中国农民的经济已经因为社会变迁与外敌侵略到了饥饿线附近,农业产量是不足以让他们温饱的,他们同时会和乡镇开展航运贸易,在乡间办工业(缫丝织造业等);到1950年代由于合作社统一管理,政策上鼓励农业生产,他们的副业受到了牵制,以至于在农产量提高的情况下生活可能并没有感到比以前好;1980年代包产到户的政策开始推广,副业发展起来了,乡间工业(费老一直在强调的)也发展起来了,生活就比以前好了很多。

费老凭借他对传统社会的熟悉、调查和学术探索,很早就有了对乡村工业的判断,就写出这样一部洞悉中国农民经济生活乃至社会运行机制的经典,令人深感佩服、五体投地。作者:Yvette_S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