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文库网!

《日本沉没》读后感2000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日本沉没》是一部典型的科幻灾难小说。按照故事的走向,这应该是一个相当悲壮的故事才对,存在了几十万年的日本列岛永远的沉入海底,连带着上面数以千万计的无辜居民成为他最后的陪葬;活着的人被迫成为难民流落到世界各地;从此,日本与日本民族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只存在于历史教科书中。但是在读小松左京的文字的时候,我们似乎并不能很好的感受到这种悲壮,而且作者似乎也无意于在感情渲染上倾注过多的笔力。这似乎表明作者小松左京在这个故事中,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东西想要表达。那么我们在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中,究竟可以读到一些什么东西呢?

当我们谈论《日本沉没》的时候,有必要去了解一下作者小松左京的创作背景。本书开始创作于1964年,在1973年出版发行。其时,距离战争结束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日本经济也在快速恢复与发展中,日本国内各种经济刺激计划与规划层出不穷,全民上下都投入到了一种极为狂热的状态。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日本在未来将要往何处走的迷失与日本人自己的认知问题。在《日本沉没》中,我们看到作者不止一次的提到日本当时正在进行的各种经济规划,提到日本在全球范围内所进行的各种投资,包括在政府高层得知日本列岛将在可预期的时间内永远沉没的时候,日本首相所发出的那个“飞向世界”的调侃。这无疑是一种一语双关的表达。事实上,作为一个资源匮乏型国家,日本经济发展遇到瓶颈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究竟会往何处去其实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毕竟三十年前的战争阴影并未完全散去,而世界局势的发展又处在一个相当微妙的时期。因此,结合这些再来看《日本沉没》其实是一件相当有意思的事情。日本如果真的沉没,当然会是一种悲剧,但是小松左京真的只是在单纯的描写一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悲剧吗?

在《日本沉没》中,小松左京对于人物的刻画描写主要集中在了科学界与政界的人士当中。而且作者也并不没有刻意去安排一个类似于超级英雄的角色,去担起拯救日本的重担,而是选择采用一幅群像来替代。

这样一来,个人英雄主义的光芒便被有意识的掩盖。不知道这种描写是否是出于宣扬集体主义大于个人英雄主义的需要,但是很明显的,这样一来,在本故事中所出现的人物性格特点变得不是那么的鲜明,这也成为本书被人诟病的一点。但是在本故事中,也并非是所有人的人物形象都一样的没有特点,比如那个特立独行的田所博士。作文www.fwwkw.com这是最早发现日本可能沉没的科学家,也是一直处在D计划最前沿的科学家。田所在故事中一直给我们的印象是不修边幅、特立独行的。他对于日本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存在。甚至于在有的时候我们感到他对于所谓的拯救并不是那么的热心,或者在他的心中,当日本人离开日本岛,分散到世界各地去的时候,所谓的日本人、日本精神也不复存在。这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情感。但是当他认为普通大众有权知道真相的时候,当政府还在对D计划遮遮掩掩的时候的,依然是田所故意借着醉酒与上电视节目的机会,将D计划第一次透露给普通大众。最后,还是田所选择了与日本列岛一起沉没。田所成为整个故事中色彩最鲜明的悲剧英雄人物!

关于吹哨人,在疫情最严重的年初被人一再提起,在网民们看来,是政府扼杀了吹哨人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但是理性的想一想,所谓的吹哨人在面对突发的重大公共危机的时候,真的可以发挥那么大的作用吗?在《日本沉没》的故事中,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吹哨人的影子闪现。比如田所博士,比如日本首相等等,他们都先于普通民众更早的知道日本可能要沉没的信息,知道可能要有无数的无辜人死于这场惊天浩劫之中,但是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对自己的民众发出预警,向他们传达他们即将要面对的危险境地。即便是出于维稳的需要,但是在地震不正常的变得越来越频繁,火山喷发变得越来越频繁的时候,他们依然没有给民众提供足够的信息去了解现状。因此,在日本还没有沉没以前,已经数百位的无辜百姓死去了。那么,政府的行为有没有问题?这是一个不怎么好回答的问题,两者相权取其轻,或者只有最终做出决定的那个人才是最痛苦的。而所谓的吹哨人在面对这种灾难性的后果的时候,他们真的不如想象中的强大。

从《日本沉没》出版至今的几十年间,几乎所有读者对于他的解读已经完全不局限于其故事本身了,而是被有意的从故事之外开始延伸,不论是政治还是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上,都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这真的说不好是《日本沉没》与小松左京的荣耀还是悲哀了!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