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文库网!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3000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王小波逝于97年,我生于98年,从活的这20多年光阴里,我见识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进步都“跑出了”世界纪录。同时又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人文情怀进步了多少?我们的社会道德发展的怎么样?从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到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这样一个重要节点,突然发现社会的通病一直都在,甚至如病毒深入骨髓一般难以去除,社会风向变了,它便以另一种形式示人。作为文明古国,几千年历史留给后代的除了瑰宝也有糟粕。从“酱缸”到“明辨是非”,我发现身边的例子数不胜数,以至于我们都习惯与它共存甚至都察觉不到其运行的轨迹。读完这本书或许也能理解王小波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吹捧,用严肃的精神审视社会,用犀利的文笔讨伐不公,怕是另一种境界的“爽文”。

书中提到了数次萧伯纳笔下的一个人物:“一无所长却又明辨是非的青年人”。想想这不就说的是互联网世界中的反智群体吗?科技放低了发声的门槛,千百个“社畜”揭竿而起当了自媒体,口诛笔伐社会的不公,政府的无能,生活的无趣……微博超话的粉丝互喷、无良媒体的故意引战、小组的愤青拳师,给21世纪的中国网络社会抹下了浓黑的一笔。一无所成却又“明辨是非”的人总是凭胸中的浩然正气做出一个判断,然后加上一句:这难道不是不言而喻的吗?这就是微博大V评论区的高学历人才互怼时的真实写照,有时我不禁有点害怕他们的论点有理有据,从前因后果到行文逻辑都能挑出漏洞,如果是我本人面对这样的指责恐怕连个争辩的句子都说不出来,他们却能唇枪舌剑的大战几百回合。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然而,你劝一位自以为已经明辨是非的人发展智力,增广见识,他总会觉得你让他舍近求远,不仅不肯,还会心生怨恨。风正气清的网络环境的打造跟我这种俗人应该也没有关系,唯一能做的,怕是只能在网络上保持“沉默”了。

看得出作者对当时上山下乡的经历充满愤懑之情,但他所提及的我们的文化对于物质生活的困苦的过度提倡也确实存在。我一直记在心中的一句话就是:趁年轻,多吃苦。但也不会傻傻呼呼的为了吃苦而吃苦,只是为了培养自己对成功正确的价值观。书中提出了两种崇高:一种是领导号召我们到农村去吃苦,说这是一种光荣;还有一种崇高是忍受了这些痛苦、做出了自我牺牲之后,我们自己觉得这是崇高的。前者可以定义为奋斗精神,后者恐怕就是十足的傻叉了。前一阵子有个词特别火,叫PUA,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回头想想岂不是经常被老师PUA?只是有些人不爽了会骂出来,另一部分人甚至会安慰自己这是对我好。当然,在这个社会条件下我们这种伪后浪无法左右自己的环境,但是却能左右自己面对上级,面对领导画的一个个大饼时保持理性的能力。“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这种想法会使自己好过一点,所以它有些好作用。很不幸的是他还有些坏作用:有些人就据此以为,人必须吃一些无益的苦、虚掷一些年华,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崇高。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

杂文中有一篇作者对电影的看法:作品培养了观众的口味,观众的口味再来影响作者,像这样颠过来、倒过去,肯定是很没劲。特别是,假如编导不妥当,就会使观众不妥当;观众又要求编导不妥当,这样下去大家都越来越不妥当。中国的电影市场被欧美瓜分了大半,但近些年我们看到了《流浪地球》开创了科幻片的先河;《哪吒》成了国漫崛起的希望;《我不是药神》狂澜票房甚至得到了温总理的注意,中国电影是呈现一个欣欣向荣的趋势的,是一边顶住外来影片的压力,一面面对挑剔口味的观众不断向上走的。但是小荧幕的综艺节目真的有种娱乐至死的趋势。美国的HBO、FOX英国的BBC里的女演员有的骑着恶龙满世界打架、有的在黑道家族顶起了半边天、有的成了超级英雄拯救世界……反观国内的电视剧,凡是跟青春偶像沾边的全都在“搞对象”。公司白领、千金小姐、甚至独立女强人都是跟着感情线走?至于流量鲜肉们,用实际行动概括了娘炮的定义。

仙剑3之后的古装剧如出一辙,演员配音根本分不出谁是谁,凭借着俊俏的面庞收割一波又一波粉丝。如今异性恋都甚至不能满足口味,编剧们总要搞出点同性之间的火花才算合格。同性恋群体是应该被尊重,他们也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但对同性文化的包容和宣传我觉得不应该是通过这样一种容易带歪青少年价值观的方式。近年来兴起的粉丝文化越来越变味,各个派别互相问候对方族谱,我觉得这一且的始作俑者——这些没营养的电视编剧难逃干系。

“中国这地方有一种特别之处,那就是人只在家里(现在还要加上在单位里)负责人,出了门就没有了责任感”仔细想想,确实也对。作文www.fwwkw.com每个人家里都能收拾的干干净净,但要是路边发现一坨便便,除了环卫工人和始作俑者,怕是多数人只会捏着鼻子走开。好在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一直在维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不断引导人们提高公利公德。问题是,国民素质什么时候能提高到把家意外的地方当成“家”,这在如今农村甚至许多城市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仅仅交通规则这一项,每年不知道多少人死于车轮之下,在我上大学的城市,摩的司机见缝插针,完全不管你红绿灯。再加上“时间就是金钱”的外卖小哥的推波助澜,让人走在路上都要提防随时可能到来的危险。

曾经看到过一个公众号发的课程广告,竟然是教你囫囵吞枣的读书。把书中的经典场景截取,带领大家领悟,把书评读给大家,号称丰富知识量XX天读完XX书……我不明白吃这种别人嚼过的馒头有什么意思吗?作者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写出的东西是你看完几篇评论就能了解的吗?中国人均读书数量很低,抖音短视频带来的2分钟文化弄得人浮躁不堪,甚至读书也成了急功近利的手段。不得不承认,除了工具书之外的阅读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的出发点没错,但带着太强的目的性去阅读恐怕得到的东西也都变了味。现在人很喜欢从书或者电影里面抽出一两句话,然后放在自己句子开头或者结尾增加文艺感。“斯人如彩虹,遇上方知有”;“那些杀不死你的都会使你更坚强”、“人间不值得"“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慢慢的这些句子又成了网络用语,再后来又有一批人站出来说”我看见这句话就烦“,这一套流程看的我都烦了。网络上的文学大家数不胜数,我只感觉自己这十几年的书怕是白读了。其实涉及到这些方面,真正的大家永远是保持谦卑的,人们毕生都在学习科学,接触社会。人们知道的越多,明辨是非就越困难。努力做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但尽量别做”沉默的大多数“!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