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文库网!

《流浪的葡萄树》读后感2000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说起葡萄酒,首先让人联想到的是《唐顿庄园》里的试酒师,Carson大总管每次在桌前都要精心摆放葡萄。

他说:“两款白葡萄酒,清淡的配冷餐,浓郁的配汤,主菜上波尔多红葡萄酒,需要提前醒酒,甜酒最后上……”

葡萄酒就以高贵的形象跃然呈现在观众面前,我们可以看到,葡萄酒已经成为贵族阶级的象征,从餐桌到身份,无不暗示着主人的高贵。

一、为什么葡萄酒象征着贵族呢?这得从葡萄酒的历史渊源说起。

《流浪的葡萄》这本书是关于欧洲葡萄酒文化的作品,以作者为第一视角,详细描述了从英国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关于葡萄酒的历史与文化脉络。

葡萄酒的传播原本源自战争,葡萄酒最初由侵略者带进侵略地,在战争时代,一口葡萄酒象征着远方的土地,象征着家乡的味道;从古罗马传到英格兰又传遍欧洲,又不断更新,被改善成了各种口味,端上了餐桌,酒庄越来越多,葡萄酒种类纷繁复杂,但是无论怎么变化,葡萄酒始终来源古罗马。古罗马就是葡萄树的根,经历过古代社会的颠沛流离,近代社会的分崩离析,却依然经久不衰,这些历史恰好说明了葡萄酒的重要性。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葡萄酒流浪、扎根、生长的经历,也可以领略到欧洲深厚的葡萄酒文化底蕴,在一片酒香中,揭开葡萄酒神秘的面纱,看到最真实的模样。

同时,葡萄酒流浪的过程,和人流浪的过程本质是一样的。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如何应对人生变动的生活态度,正如作者所说,明日之日亦难追,我们能做的,就是竭尽自己所能,抓住短暂的当下——也别忘了喝上一杯。

二、颠沛流离的葡萄树,和人一样,跌跌撞撞的不由人选择

这本书译者说“流连琥珀缓入殇,只道他乡是故乡”,这句话深刻反应了葡萄树流浪后的境地,也反应了作者祖辈的心境。作者家族就是和葡萄树一样的流浪,每个家族每一代人都是在不同地方长大的,祖父母想去以色列,结果去了澳大利亚;父母想去英格兰,却去了土耳其南部。

“家”成了一个复杂又遥远的地方,但是割舍不断的是对于葡萄酒的联系,犹太传统的原因,本能般的对葡萄酒感到亲近与痴迷,使得作者对葡萄和土地的关系感同身受,葡萄树盘根错节的联系,如同家族变化过程。

对于葡萄树来说,土壤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两种不同的土壤,能够让勃垦地某一带的葡萄酒的口味,跟相邻地点用同一种葡萄酿出来的酒的口味截然不同。

可以说,土壤决定葡萄酒的口味,然而,土壤变化了,就酿不出酒来了吗?其实不是的,葡萄树可以和人一样,随着变化而变化。

如果你是刚搬来的,那么土壤情况对你来说就非常重要。土生土长于此的人从来不会考虑自家土壤的问题,但是新移民可不敢像他们这么高枕无忧。作文www.fwwkw.com这里欢迎我吗?我能留下来吗?这儿的土壤能维持我和我子孙后代的生活吗?人被“种”在不同的地方也是会改变的。这段话意味着,人和葡萄树一样,哪怕飘忽不定,离开了最赖以生存的土地,但是却没有被环境打倒。经历过历史洗礼的人,就像葡萄酒一样,形成强大而浓烈的个性,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生活的方式。

三、葡萄树的历史,带给我们现实的意义

葡萄树存在的本身就代表我们向往的某些东西,比如长得更好,更适应环境,与我们渴望生活变好的美好愿景是一致的,只是在这过程里,难免遇到漂泊。

然而,被迫漂泊不定又努力生活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正如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感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表达了对乱世沧桑,人生巨变,社会沧桑下个人的悲伤,却又无计可施的现状,能做的只能努力活下去,过得更好。作者祖辈也是这样,从家乡到澳大利亚,一路颠沛流离,即使路途艰辛,他们像葡萄树一样不断适应环境,获得了更好的生活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不管何时,不管是葡萄树还是个人,只有不断适应环境,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四、结语

《流浪的葡萄树》表面上描写葡萄酒的发展历程和迁徙历史,背后隐含了作者本身对于寻根的经历,他一路走,一步一步接近祖辈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祖辈漂泊的原因,和现实生活的意义。

作者说“我们要好好生活,致敬生活,没有什么是绝对不能挽回的,包括葡萄,包括灵魂,包括故事。”

最后通过葡萄酒,作者找到了关于父亲的回忆,红色葡萄酒反光出父亲的影子,这次寻根的旅程,让作者感受到了积极的处世意义。我们应该要像葡萄树一样,哪怕跌跌撞撞,也要积极的适应所处的环境,像努力汲取土壤的葡萄树一样,散发着自己的芳香。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