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文库网!

《金阁寺》读后感1500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950年7月2日凌晨,位于京都鹿岛寺的舍利殿起火,见习僧人林承贤纵火后切腹,自尽未遂。

我是在看完《金阁寺》才知晓其写作背景的。据悉,小说主人公沟口原型即为纵火僧人。“我写《金阁寺》是为了探讨罪犯的动机。”三岛由纪夫如是说道。

沟口出生在面向日本海的舞鹤市,即便在晴朗的日子里,这座城市也要下几次阵雨。沟口把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小部分归因于这块土地的给予。彼时,陆地所伸向的海角是他未曾触及的地方,多年之后他来到海边终于感慨,“这里正是里日本的海啊!是我所有的不幸和灰暗思想的源泉,我一切丑陋和力量的源泉。”

他把不被人理解看成唯一的自豪,于是因结巴而寡言也可以心安理得接受。然而到底他还是自卑的,难以排除的自卑感让他觉得自己是被偷偷挑选出来。寻得一个得以自洽的理由:在海角天涯,有个尚未知晓的使命的等待自己。再读开头段,发现纵火结局几乎是必然。

在那些与金阁素未谋面的日子里,沟口通过父亲描述的故事想象金阁。金阁不是具象的,尽管金光闪闪的形象没少在照片或教科书上展现。沟口自小心中便有一个幻影,金阁是“无以伦比”的。于是所有与“美”有关的景物和字眼都金阁有关,“金阁处处皆是”。

大概少年时期的色调过于浑浊,沉浸对金阁的想象是唯一能驱散阴晦暗影的白昼,当金阁矗立在面前时,他竟觉得是被背叛了——所谓美,难道当是这样不美的东西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近乡情怯。经历了父亲的过世之后他回到金阁,又觉得可以暂时能“原谅”这样未曾达到想象的现实了,继而寄望于有朝一日金阁袒露真正的美。这种释然与小说后段“我再次感到凡庸并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衰颓”不可同日而语,自此他未能走出自我与金阁同归于尽的桎梏。

要说美的永恒存在阻碍了他的人生,其实也并不尽然,但他确确实实是恐惧永恒的。不然他不会信赖火车。当感受到自己的位置从起始站往远方移去,他沉迷不分昼夜奔向远方的状态,一如他的思绪。

最初与金阁相见的时候,沟口感慨,即便人生最初遇到的难题的美,也并非言过其实。笔者认为,这不仅是人追求美厌恶丑的本能,也是寻求共情的渴望。尽管他曾说,没有过欲求理解的冲动,理所当然地接受腐臭的人生。从有为子死亡事件可以略窥一二。在沟口眼里,和宪兵私奔的有为子是“背叛的澄明的美”,“由于背叛,她终于也能接受我了。此刻她正属于我。”而后他又渴盼战争能将金阁燃成灰烬,将危难视作自身与金阁相连的一座桥。结果灾祸没有来临,沟口却感觉自己心中的某种幻想被粉碎掉,与美无形的相连被否认了。

大约对事物赋予虚幻性和悲剧性是“忍受生的另一种办法的幻影”。就如沟口所说,一想到金阁迟早会被烧掉,本来难以忍受的事物也变得容易忍受了。作文www.fwwkw.com任何事情,从结尾的角度来看,都是可以宽恕的。倘若世界上除我外皆坚定而永恒,就如四面皆南墙一般,大概也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

想到宗教预言与神话中的世界末日,2012年距离现在当是个久远的年份。比起恐惧,人们更多是一种津津乐道,由此衍生许多与2012或是世界末日相关的言论、影视或音乐。自今仍记得,2012年12月22日下午3点,我坐在被太阳晒得有些炎热的课室,距离下课还有十分钟。大家都隐隐地期待“世界毁灭”的发生,带着心照不宣地兴奋。而一刻钟过后终于接受一切如常的事实,或是戏谑或是调侃,总之失望的情绪溢于言表。

世界于人类的不朽就如同金阁于主人公的不朽,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压迫和阻隔。而我们对世界末日的乐此不疲也如同沟口无数次意淫金阁终将遭受毁灭的命运,这样便感觉建筑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相靠近;相对应的,当下也就和金阁经历同样的生。如果我们和世界这样永恒的物象有着同样的危难,似乎也没什么值得恐惧的了。

沟口对美和自我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就像后来想烧毁金阁一样迫切。他不止一次质问“金阁为什么必须美”,我也由不得想,人生为什么必须要幸福呢,金阁的美被死尸和美丰富,那人生的幸福似乎也应被阴暗和丑恶衬托吗。仿佛更迫切地向其靠近,它越是往相反的方向离去。如果有更多的不安,是不是就能好容易地击溃人生。

不幸福的人生是否能被允许呢,好像至今也未能寻得答案。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