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文库网!

《时间之舞》读后感3000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当我在书评里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找来看看。其实对于这本书的大致介绍简单到用两三句话就可以讲完,看看书封里的概要,平淡地没有太多形容词的点缀,后来读完全书,“平淡”确实是我最大的感受。一本小说总是需要冲突的,精彩就在于作者怎样去描写冲突。但是当AnneTyler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仅有的一些冲突情节,像薇拉在飞机上被旁边座位的人顶着手枪恐吓,像第一任丈夫因为暴躁的性格在车祸中丧生,再到因为一通电话飞去巴尔的摩而和第二任丈夫之间的冲突拉扯,这当中的冲突好像都被作者太极般“揉”过去了,“揉”得如此平整,甚至让读者怀疑这些事都算是“大事”吗?以至于这本书似乎没有跌宕起伏的主线,主线只有那在向前滚动的时间。说来有点好笑,对于薇拉来说哪个最大的转折点,搬到巴尔的摩的这个决定,竟然是在全书最后一段写完的。其实这种平淡,就是薇拉这个人物最准确的折射,这种平淡很容易被解读为没有自我,没个性,但我认为当然不止于此。

回到最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看到自己成长过程中也存在这种“平淡”,这种“平淡”是能让我从薇拉的经历里产生共情的。这种平淡不是来源于被动,也不是因为没想法没情绪,而是一股“神秘力量”让我觉得我应该“平淡”,或者我应该“看起来平淡”。我认为薇拉也是如此,下面再仔细解读。

薇拉的人生,是不是只是没有活出自我呢?

看到这本书有很多人说是讲的是“一位女性活出自我”的故事。首先私认为跟女性没有任何关系,可以看到薇拉的性格来源于父亲,她父亲也是这样的一个人,这里讲得不是女性角色塑造其薇拉的性格,这跟性别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像我下面所说的,其实这不是关于活出自我,这个故事看起来讲得是一个很被动的女人,一生好像都在为别人考虑,她优雅体面和有着和他爸爸一样的好脾气,即便是在飞机上被人低着枪,抑或是在丈夫丧生的车祸里,或者在巴尔的摩生活和现任丈夫的冲突里,我们都看不到她失控的场面。其实活出自我有一个前提,首先是意识到有自我,其次是了解、解读自我是什么,然后才是我们才可以在各种情况下做出选择完成“活出自我”的人生任务。其实每个阶段都是螺旋式发展的路径,例如,我以前比较迟钝,我并不认为我不喜欢上学这件事,我甚至没有意识到我有权利不喜欢学校,因为从小到大我似乎认为做学生只能好好学习,没有什么然后了。自然就没有了后面的两个阶段。当我上了大学,我渐渐意识到了我并不喜欢以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我更喜欢自由地图书馆里看我想看的书。再到后来,我认为学校有些课程简直浪费时间,冒着被挂科的风险我也毅然决然地把课逃了,好好地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当自我的形象越来越清晰,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时才会更加坚定。对于学习有这样的成长路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也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爱情、亲情、友情和工作不外如此。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只是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迈出步子,而这个步子从哪里迈起,步子跨地有多大,有时候真是个机缘问题。就像薇拉不经意间接的电话,这种成长过程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图景。

其实薇拉的每一个阶段都面临一些选择,很多时候她都放弃了选择,从小时候去义卖糖果小伙伴怂恿她第一个开口说话,到第一次结婚...其实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不能不能说不主动选择的人就没有他们的人生,如果在当下他们没有意识到选择的存在,活在她的生活里就是她的自我,其实自我并没有那么宏大,相比薇拉晚年做出的让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其实早年的她也在做选择,她的早年和晚年的选择只是太不一样了而已。我们常常觉得真正有自我的人似乎是那些愿意骤然改变自己原本生活状态的人,突然辞职创业,说走就走的旅行,勇敢似乎总和“自我”“有个性”挂上钩。但是其实那些选择平平静静、体体面面、与世无争生活着的人他们也有自我,那些家庭主妇,在家相夫教子搭理家庭事务,这也许就是她最坚定的自我。即便是黑客帝国里面那些靠营养液和信息输入维持生命的人类,他们也活在自己独一无二的自我中,只是这个自我是“虚假”,但对于他们自己来说还真不假。这也是为什么笛卡尔在苦思冥想地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后只能用“我思故我在”草草作为结论。

其次,我认为正如书名所隐喻的,薇拉从童年走到老年的这段路是一段在时间里条的舞蹈,它是一种创作,它确实是由薇拉自己所创作的,但是一段舞蹈从无到有,到技艺娴熟,再到演绎地轮火纯青,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里面纠缠了太多命题,自己是一个命题,他人是一个命题,自己和外部世界的链接也是一个命题。作文www.fwwkw.com一个人不可能从不曾为自己活过,也不可能一直都在为他人而活,只是中间拿捏的度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把握的,它是可以像舞蹈一样随着时间被我们解读和创作的。成长于千禧年的我们这一代,生活在网络世界高速发展的时代,再到社交网络信息疯狂轰炸的今天,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我”“我”,网红需要靠放大自我来获得关注,明星需要铺设“我”的人设来获得粉丝,品牌也需要有强大的“我”的文化来笼络消费者,在消费社会疯狂生长的“自我”成了年轻人严重最重要的瑰宝,但这个“自我”到底是什么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很多人用一生的时间在了解“自我”是什么,“为自己而活”又是什么?在高喊着”为自己而活“的我们的视角里,如果越来越懂得如何为自己而活是一种成长,那薇拉的成长是不是来得太晚了?

人生若只剩下体面,懂事,不必要的克制...

很多时候我们首先看到的都是那个镜子里的自己,或者我们看起来怎么样。对于薇拉的经历我深有体会,我们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镜子里的自己,想着如果是镜子里的自己会怎么做,而镜子里的自己是体面的、懂事的、人畜无害的...但是没有想到面对镜子的才是那个有着鲜活肉体的带着呼吸的生物,镜子里的人也许是有思维的,但是镜子里的“我”它不是原生的,它只是那个鲜活肉体的映射。它很重要,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但是不是全部。当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用镜子里的自己去思维去选择,时间久了,会感到这些选择在失焦,它像是我的选择也不像是我的选择。在我最不认识自己的那段时间里,我怀疑很多东西,我到底是自信的还是自卑的,我到底是有能力的还是没能力的,渐渐地迷失在怀疑中,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怀疑。因为我已经把镜子里的我当成了我的全部。其实用荣格的人格面具一说可以很好地诠释“镜子中的我”的概念。但是在这个模型里,人格面具的存在淹没了背后的自我甚至把阴影部分也淹没了,要知道面对镜子站着的是一个有着鲜活血肉,有冲动,有嫉妒,有情绪的灵长动物,我想薇拉的成长就在于把镜像中的自己和面对镜子那个自己进行了一次整合。

而这个时候,已经是她的晚年了。但是像我前面所说的,每个人的成长包括了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成长速度,不同的成长机缘,成长并没有早和晚之说..不知道薇拉搬家之后,会不会有回到丈夫那里,我想即便如此也没有关系,她已经看见了新的东西,这个成长的脚步已经迈开了...后续的事就让她后续发展吧。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