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文库网!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读后感1500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这本书号称是中国首部儿童文学教学法,封面上写的是小学家长必备辅导用书,其实本书讨论的主要是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儿童文学教学。这本书的理论并不是特别的艰深,但是结构上力求完整,分成理论和方法两部分来说,部头挺大。前半部分我在读书笔记的上篇里写过,基本上是在建构主义教学论的基础上,从杜威的儿童中心的观点出发去看待语言学习,其语言学方面的依据的是斯蒂芬.平克和乔姆斯基的研究,心理学方面还引述了加德纳和鲁道夫.史代纳的观点。其中涉及到华德福教育创始人鲁道夫.史代纳的,主要是儿童对语言的认识,是从整体出发,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的。引用加德纳的话,则是因为文学教育跟艺术教育,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在创造性方面。

这本书在讲小学阶段多大的孩子可以看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作品更容易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如何看待儿童文学,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等等,这些方面还是非常全面和清楚的。让人觉得要做一个语文老师,跟孩子们去探讨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是非常艰巨的一个任务,对自己的文学修养,语言知识、阅读面和对文学的认识是极大考验。

每个教学法,作者都有理有据地进行了详细阐释。对我来说最有启发的是最后四个教学方法。

首先,就是“天真的阅读”法,天真的阅读法其实是很多家长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当孩子对故事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的时候,我们要不要把这个窗户纸戳破?告诉他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还是让他们继续徜徉在故事中,流连忘返?作者在这部分引用了几位文学理论家的话来说明,真实的世界跟文字所表达的世界,是不同空间,各有各的真实,他认为心智健全的孩子,不会把这两个世界混在一起,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这个故事里面的真实是跟现实生活不一样的,他们不会问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也不会质疑故事的合理性,比如爱丽丝怎么能掉进兔子洞,小王子如何在一个无人的小行星上生存。

至于为什么“心智健全”的孩子为什么能天然地区分真实和虚构的两个世界,作者给出的解释是,这种区分是热爱并善于阅读文学作品的人共有的体验,这种体验是经验性的,而非实证性的。只能说,喜欢读书的人就是愿意相信在书籍的世界里是存在着一个非常美好、或是非常惊心动魄的、非常有趣的世界,他愿意在读书的时候进到那个空间里面去,但不会在现实中执着地去寻找那个瑰丽的幻想世界中的东西。作者的观点,就是要让孩子们保持天真的状态,不要替他们捅破那层窗户纸,要让他们自己去发展这种在真实的和在故事虚构的两个平行世界里当中来回穿梭,自由穿行的心智能力。这有点儿像身心二元论,即认为我们的心灵是自由的,文学世界中的真实是我们心灵自由的一种体现。

另外一个阅读方法,是文化研究阅读法。这个阅读法讨论的是要不要在探讨一个作品的时候,用现今的观点去评价他,或者解构它。之前我介绍过一本书,《儿童文学的乐趣》,用本书作者的话来说,那位加拿大籍作者就是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的观点去看待文学作品的,认为围绕着文学作品进行的讨论和结构是可以进行,并且会带来乐趣的。作文www.fwwkw.com不过本书作者认为,对多大的孩子讨论这些乐趣是个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不能急于同孩子结构文学作品,那会破坏“天真的阅读”。而且,对作品的理解一定要放在当时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当中去,不应用现在的观点去看待文学作品,比如《愚公移山》,用现今的眼光去看可能没有必要,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却是有着不容置疑的意义。这让我想起另一本图画书《明锣移山》,从表述方式上跟《愚公移山》恰好是反着的,这两本书可以放在一起对比着读:我们不能去批评愚公,但可以向孩子提供另外一个视角。

下一个引起我注意的阅读法,是修辞阅读法。语文教师一般都很注重讲修辞。但是年龄小的孩子通常只能理解,基于表面上的相似性而使用的修辞法,所以作者认为修辞应该讲,但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注意到这种文学的手法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修辞法讲的特别的透彻和具体。

最后一个教学法,叫做文本细读法啊,就是作者文本当中的每个字都需要很仔细的去读啊,因为每个字都关系到文章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叙述的视角、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如果不仔细读的话,就无法发现文章的内在逻辑,也无法发掘出值得跟学生共同探讨的话题。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