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文库网!

初中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例文合集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每次读《曾国藩家书》,都有不同的感悟。一封封家书,不只记录着对家人的牵挂、对家乡的思念,也蕴含着曾国藩对修身从政、治家劝学的真知良言,读来大有裨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例文合集,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初中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例文合集【一】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己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责任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己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的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领导者。

  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灭了韧性。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可以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希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己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己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此言道出了人类渴望超越过去的态度,但或许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贵的东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活着,人才不至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淹没或埋汰。

  读《曾国藩家书》,回望历史,立足自身,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更能在无限延伸的时代里找准自己的价值和定位,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国。

初中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例文合集【二】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但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内容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可以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可以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一定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平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小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可以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但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己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而延续生命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己。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己,读书人劳心养活自己,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

  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一定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一定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己。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中国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后来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政治腐败,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后来自学成才,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

  第三,君子之忧。

  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可以休,是说一个人一旦读书识字,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己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自己品德修为,学业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子远遁为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碎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荣辱,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夫之忧不足为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不过三餐,一生不过七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

  第四,识盈虚之有数。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己也是经常借钱度日,但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认为是自己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

  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平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小心,为了自己的仕途经济,不仅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己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己也困难的情况下资助亲戚,而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小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初中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例文合集【三】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

  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初中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例文合集【四】

  读完《曾国藩》意犹未尽,读到后面恋恋不舍,不舍把他读完,这本书唐浩明写的《曾国藩》是本很值得读的书,接下来浅显总结一下本书和对自身的思索。

  曾国藩终其一生都在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知人善用,注重修身一直以来都心存善念,当败太平军时很多人劝他反他首先想到的继续的战争带来的杀戮,一心想结束战争还百姓安宁。但为湘军统帅和游走于官场中的他却又心狠手辣,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惜杀害无辜之人。

  但还是理解这位一代伟人,因为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我们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大环境下去作出思考,说到底曾国藩也是凡人,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心不狠不足矣做湘君统帅,不虚伪,没有心机城府不足矣在腐败的官场立足。而他却没有停止修正自己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目前的我要学习,反省,要不断的思索自身、思索世界以史为鉴、以铜为镜,要有自知有能力,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作出改变,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优秀。

初中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例文合集【五】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初中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例文合集【六】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

  百度词条中说曾国藩,提及他因与外国人交涉不得民心,而留下曾国藩背负骂名,病情加重让后人品味。而在他病逝后百姓巷哭,绘像祀之。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世人的追捧与唾骂似乎如墙头野草摇摆不定,他在众人眼中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贼?他的好坏功过到底由谁来评分?是那个没落崩溃的朝代吗?还是曾经辜负他或是他辜负的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亦或是现代执着于考究前世的我们?我不知道,我想他自己也不知道。人生几十年,王朝几百年,留下的人物何止千万,除了死在众人面前的能够当众一呼留下绝命词,其余的,美化者多,污名者多,篡改者多,有多少是自己开的口,写的自己。

  南环瑾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纸张的记录尚且遗失难得,口头轻飘飘的传言有能辨别真假的含量又有多少。从前我认识的曾国藩似乎是见识不够深刻长远的臣子,洋务运动的推行只看到了器物的改革,屈辱条约的签订只看到了保住最高阶级的自高自大,似乎他在历史书中没有什么过于正面的形象。而今我读到了他自己书就的家书,我读到了他对最亲近之人的教诲叮嘱,修身、治学、齐家、为政、处世、治军、用人、师友、理财、养生,能想到的以及出人意料的篇章,将近三百多页的家书,更多面的曾国藩自己走出了世人褒贬不一的评判,走到了我面前,告诉我,他是晚清的曾国藩,不负名衔的曾家人。

  毛主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很多后世的大人物都高度评价他的品行。我读了家书,我也愿意去相信他是胸有万千沟壑、骨有君子气节的晚清代表,是晚清浓墨重彩的一笔。家书体现的是他以小处观大势的心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修身治家平天下在他身上得到了圆满的体现。曾国藩在生前多说与他人,而在他死后无数名人才说他对错,或许他早已不在乎后世说他如何如何,若为君子,君子死节,也是铸刀跪呈,让世人杀他。但我想说与他,史书的铅字已淡,众说纷纭尚存,即便如此,你在家书中剖露的心声,时间总会寻到惺惺相惜者,还你一个身后名。

初中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例文合集【八】

  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不可不谓有治国之才,坚忍不拔之志。他在我的印象中活得单薄又直观,他的光环在历史书中,在知识点里,他与湘军,与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他是封建地主阶级,也是先进中国人,如果问我曾国藩是个什么样的人,之前的我会这样回答。

  现在的我又会怎样去说呢,我不过是看来他写的家书罢了,大概能了解的,也只是他想为家人子孙后代留下的,他自己呢?除了他再没有人能说清。

  从他那一封封恳切家书里,满是对子孙亲眷的殷殷教诲,他说吾家子侄,人人需以勤俭二字自勉,庶几长保盛矣;他反反复复又复复反反地提醒女眷不可奢靡;他督导战事,每一次的用兵如神都是长久的深谋远虑;他反省,他说他愧对江西绅士;他痛心,又一位挚友兄弟战死沙场;他迷茫,这个国家究竟何去何从。而从那些家书的细枝末节里,又透露出他一身病痛,以致久病成医;他也想躺平,说大局日坏引退未尝非福唯有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他生于国家大厦将倾之际,他没有超于常人的天赋,他比贼笨的故事广为流传,他甚至科举考试都不名列前茅,但就是这样的他实现了十年跃七级,一步步成为晚清的中流砥柱,欲力挽狂澜于大厦将倾。

  在那一封封的家书里,有家长里短,亦有时局险恶,更有他作为当时时代的一个先进人物的迷茫。他曾在信中坦言洋人电气线之说断不宜信,目光非他物可比。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又在后期着手于洋务运动的开展,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样的转变反而更让人看出他在世界变幻莫测的发展中选择相信进步,决定改变。怀着一颗传统的心对新事物提出质疑,又怀着一颗救国的心对新事物提出学习,敢于承认自己当初的浅薄,敢于改正自己的举措,可谓赤诚了。

  作为曾家的家长,他对子孙提出不忮不求的要求。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曰即卑污。他身处高位,已然识得高处不胜寒,在那个黑暗又泥泞的朝堂,他见惯了奸佞谋害忠良,也见惯了官场上追名逐利到最终一场竹篮打水。他在其中,就已经要坚守初心了,可换句话说,坚守初心不就是初心难以坚守吗?他承认守心之难,便更要教导子绿色作文网Www.0279.NeT孙不忮不求,当你满心被权利与欲望填满,在没有去处给你的真心一个得以喘息的空间时,人便同于行尸走肉,站在这青天白日下也无法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而在朝堂中,这便相当于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招致满门祸患。

  他像是没有退隐的陶渊明,在脏污的朝堂上战战兢兢又坦坦荡荡地守着自己的方寸之地,若能再为他的国家做些什么,那便再好不过。

  他的家书留给子孙,也留给我们,我们能够以此窥见那个时代,也能以此稍稍窥探他的内心,余生平亦颇以勤字自励,而实不能勤。平生亦好以俭字教人,而自问实不能俭余右目久盲,左目日蒙,作字非常之苦。所开方凉药太多,余不敢服,恐蹈郝医之覆辙也。不治则左目不久必坏,殊为焦灼。他一点一滴地反思自己,也在一丝一缕地忧患自己,怕自己事业未成而中道崩殂,怕自己家国未救而有心无力。

  人有各自的信仰,各为其主也是值得敬佩的。我们站在现在的角度看过去的曾国藩,他服务于晚清,剿杀太平天国,他看着国家衰落,对外战争几乎屡战屡败,他逝世于1872,一个不高不低的时间,没看到帝国最后的破败,没看到瓜分帝国的狂潮,同样也看不到先进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看不到可歌可泣的浴血奋战,看不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最终站起来。他逝世于一个破败的王朝,即使当时看起来一切还好,太平天国被镇压了,洋务运动也正如火如荼,他很幸运,离开的时候,正是他想象的向好的样子,不像曹雪芹,非得把那万紫千红纸醉金迷看遍,还要经历那一番门前冷落鞍马稀。这也算是曾国藩的幸与不幸之处了。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这句话曾国藩坚守了始终,也当是我们的处事之道,没有什么是一直长久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们不可能让时光倒流,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我们回顾曾国藩的家书也并不全是为了窥探时代窥探他的内心,更是要从中汲取一些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与处事方式,于他人的经历中摸索出自己的处世方法,以那个时代反照当今的现实并着手着眼于未来,当今青年应当做的大概也是如此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