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文库网!

乡村振兴政府工作路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乡村振兴政府工作路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村振兴政府工作路线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结合全国总社四社创建工作,积极探索构建县、乡、村三级惠农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以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系统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切实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全县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22年,全系统初步建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小农户服务带动水平明显提升,有效发挥为农服务主力军作用。

  建设县域化、综合性的服务网络。在县域范围内构建惠农综合服务体系,充分整合各类为农服务资源,有效强化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产销衔接和生活服务等服务功能。

  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围绕农业生产服务领域,培育现代农业服务企业、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联盟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造就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为农服务人才队伍。

  构建市场化、可持续的服务机制。大力推广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代表的农业经营新方式,密切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探索形成以创业创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服务新机制。

  形成全程化、规模化的服务能力。全系统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农业生产托管等服务面积力争达到14万亩,服务链条延伸到农技推广、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产业链金融等配套环节,形成规模服务优势。

  三、强化惠农服务平台网络创建及功能提升

  惠农服务平台主要以乡(镇)为立足点,依托基层社,打造集多种服务功能为体的综合性为农服务平台。探索利用现有乡(镇)、村经营服务网点,整合各方资源,打造镇域为农服务网络平台,然后再逐步整合镇域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县级为农服务运营中心。逐步形成县有运营中心、乡镇有服务平台、村有服务站点的三级惠农服务网络。

  (一)加快三级惠农服务平台网络的建设。

  结合实际,认真谋划打造1家县级惠农服务运营中心。县级惠农服务中心要面向乡镇服务平台提供农资和日用消费品配送、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政务代办等综合服务;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承接县级运营中心服务项目,对村极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商品配送和综合服务支持,初步探索形成县乡村三级惠农服务网络,搭建与小农户之间的桥梁,实现惠农服务进村入户、直达田间地头。

  (二)因地制宜强化乡镇惠农服务平台重点服务功能。

  县级社根据各乡镇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实际,加强乡镇惠农服务平台的重点服务功能建设。是在耕地集中连片、农业产业规模较大的乡镇,侧重建设惠农服务中心、新型庄稼医院、智能配肥中心等生产服务平台,强化农资供应、测土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生产服务功能;二是在粮食和鲜活农产品主产乡镇,侧重建设

  农产品烘干、冷藏、仓储、加工、交易等服务设施,强化商品化处理功能;三是在商贸集散地和人口集聚乡镇,侧重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或乡镇经营服务综合体,强化商贸流通、电子商务、文体娱乐、养老幼教、生态养生等生活服务功能。

  (三)四措并举拓宽村级惠农服务平台建设途径。

  要依托农村综合服务社改造批。在原农资、日用消费品门店基础上升级硬件设施,配备信息化设备,增加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互助金融等惠农服务内容;二要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批。利用合作社经营服务设施,承接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有关服务;三要开展村社共建新建批。由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或基层社牵头,联合村两委和各类经济组织,组织农民共同建设服务站;四要争取财政项目资金创建批。县级社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选择产业基础好、村集体凝聚力强的村或扶贫联系村建设批设施好、功能全、信息化水平高的示范服务站。

  四、不断拓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要发挥供销合作社首创优势,继续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动托管服务对象由规模经营主体向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由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

  (一)打造各类托管服务中心。

  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依托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企业、农业服务企业、基层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围绕当地主导和特色农业产业生产服务需求,在2022年底前,谋划新建1家规模适度、功能适用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加快全系统庄稼医院改造升级,在2022年底前,全系统建设40家具备农资供应、测土配方、统防统治、农技推广、在线诊断等综合服务能力于体的新型庄稼医院。在县域建设智能配肥中心,依托具有产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建设配肥站、加肥站,面向小农户提供测土、配肥条龙服务。

  (二)培育多元化托管服务主体。

  围绕玉米、水稻、小杂粮、人参等优势农特产业,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过程中,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优势,注重加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技推广机构的合作,构建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是以县级供销合作社为服务主体,整合资源,科学确定服务半径,瞄准耕、种、管、收、售全产业链提供服务;二是以基层社为主体,采取单独组建或与村委合作共建服务型合作社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三是以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主体,充分发挥专业社的农业生产技术优势。四是以农资经营企业为主体,创新农资服务方式,利用农资经营渠道,提供按需送货、因地配肥、技术到户的条龙服务。五是组建农业服务专业化公司,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烘干收储加工等服务。

  (三)推广多种托管服务方式。

  依托各类托管服务平台主体开展单环节、多环节、关键环节综合性和全程托管服务。大力发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积极推进土地托管服务对象由规模化经营主体向小农户拓展,服务范围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服务内容由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转变。探索更多适应小农户生产特点、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农作物的托管服务形式,把农资、农技、农机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送到小农户身边,提供更多个性化、精准化的便捷服务。加强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规范化建设,探索制定土地托管服务指导、服务质量监测、服务合同监管等管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

  (四)延伸托管服务链条。

  集成推广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生产技术,引导开展农艺、农机、生物、管理等工作;延伸托管服务链条,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商平台、商超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开展合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产后加工、包装、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服务;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共同组建产业化联合体,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体化经营;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生产标准。组织社有企业和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不断探索农村合作金融服务方式,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助推小农户增收提供金融支撑。

  五、推进涉农协同服务机制建设

  建设涉农协同服务机制是供销合作社践行合作制原则和开放办社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实施惠农工程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加强供销合作社系统内部联合,加快推进与党政涉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的横向联合,努力实现协同服务、共享发展。

  (一)加强系统内部协同。

  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要切实承担起发展供销合作社事业的领导职责,加大统筹力度,形成实施惠农工程的合力。如既往履行社有企业为农服务使命,将实施惠农工程作为推进社有企业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力推进。要推进各供销社及社有企业间的联合合作,共同打造为农服务品牌。

  (二)加强与涉农部门及有关单位协同。

  各供销合作社要切实强化为农、务农、姓农的办社宗旨,进步明确自身服务定位,主动寻求党政涉农部门支持,积极承担相关服务职责或政府购买服务,努力成为党和政府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公共平台和重要抓手。要加强与其他涉农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合作,依托自身服务网络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推进网多能、网多用,提升服务的竞争力。

  (三)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

  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要积极引导系统内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实施惠农工程,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促进规模型农业发展。要着力推进供销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服务对接,组织带动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四)加强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

  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优势与村两委政治组织优势,积极探索将基层社建在村上,紧紧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与村两委共建特色产业、共育经营主体、共创服务平台,努力实现村级党组织强基、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收入增加和基层社得发展的多赢局面。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

  实施惠农工程是全国总社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出的重大任务,是培育壮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全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必须统认识,全力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把实施惠农工程作为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与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特别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县级供销社负责统筹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并负责协调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支持。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实施惠农工程,整合新网工程资金、省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加大组织实施惠农工程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能力强、效果好的项目支持力度,发挥项目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各类为农服务主体建设,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小农户的能力。

  (三)加强督导推进。

  加强对实施惠农工程及落实配套政策、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工作的指导,建立相应的工作督导和推进机制。

  (四)加强人才培养。

  积极帮助小农户提升能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培育体系。县供销合作社主管和领办行业协会整合行业资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针对性强的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培训。惠农工程项目实施单位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引进各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面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和企业员工做好项目实施的配套培训。


  乡村振兴政府工作路线

  城乡经济的巨大差异使得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然而农业作为一国之本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提高乡村经济水平,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是很重要的任务,针对城乡经济水平这一问题我国也提出了统一城乡经济水平这一目标,在这一目标的前提下,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策略,通过这一策略来加快建设农村经济,使农村居民提升经济水平,同时提升生产力。然而,在城乡经济的极大差距下,想要有明显的提升乡村经济不是一时半会能实现的,因此在我国发展农业的现代化过程中,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在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下,我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实施流程,以正确的途径及策略完成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执政基础,强化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及服务性质。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很早之前我国就提出过农业发展是重中之重,农业的发展应该放在首位,然而事实上农村的整体发展还是很落后。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而言,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相差太多,如果想要使农村整体的经济发展满足新时代的整体经济发展需求,那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些地方,乡村的发展已经和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融合,然而乡村经济的和城市经济的脱节还是使乡村经济在经济一体化中难以体现出应有的效果。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促进乡村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使乡村在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得以缓解,同时对于有志于农业生产发展的人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情况下,农业的发展中存在有不规范的现象,虽然有政府的参与,但监督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乡村是中国文明的根基,因此振兴乡村是中华文明的需要。从古至今,我国一直都有十分发达的农耕文明,所以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和建设当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乡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小,所以多样化的、民族性的文化和风俗都保留了下来,让中国的文化更加厚重。因此,振兴乡村也是我国文化振兴的重要部分,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一)创新农村体制

   通过改变农村的体制机制,实现在制度上的创新,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原动力。为此,要深化乡村的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和优化市场配置,提升农村市场的活力。针对土地在经营权、承包权、所有权的完善制度,让农民有更多的收入和回报,从而振兴农村经济。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做好保障制度的建设,在政策、资金和制度上要配套,让乡村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允许公众参与到乡村的建设当中去,通过座谈会、规划展示等方式,让农村的民众也能参与乡村建设的讨论中。在新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政府要保护农村的土地资源,加大投入使得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达到新时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二)运用科学技术

   农业生产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有更高的效率和质量,并且减少农民的劳动压力。所以在乡村振兴工作当中,引进科学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对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围绕科学技术对乡村生产的改造,改善乡村的生产方式,推动乡村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例如通过引进化信息技术,可以使对农业的监管获得更高的效率,并且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农业种植工作,使用喷灌技术可以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农村的行政人员需要为技术推广和更新创造行政上的条件,使相关人员可以投入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当中,提升农产品的种植质量以及效率,来满足新时代对农业发展的要求。

   (三)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不仅要通过提升农业产品生产效率以及质量来提高农民的收入,还应利用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生活,使农村居民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为此,需要发展农村的文化,使农村文化能够跟上城市文化水平的进程。首先,需要做好农村的文化教育工作。政府需要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革新乡村的文化教育,使更多人都可以得到学习文化的机会,提升乡村的文化水平。除了中小学义务教育,可以通过一些文化活动,来丰富百姓的生活,还可以加强公共场所建设方面的投入,建设体育馆、图书馆、艺术馆等文化宣传设施,增加乡村的文化活动资源。最终使农村在风气方面得到改善,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

   (四)振兴乡村的生态

   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基础,乡村的长久发展需要以生态环境作为依托,否则乡村的发展只会是暂时的。所以,就需要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加强乡村的生态建设,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各项建设工作需要符合自然规律,遵守自然的法则,推动乡村的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共同发展,推動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并且做好扶贫工作的总结。通过拆迁危房、贫困村的整治,来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所以,建设中对于垃圾要做到扫、收、运、储的统一,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形成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对于乡村的自然资源,需要做好统筹管理,通过建立系统化的山水林田湖治理体系,使人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并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推动乡村的发展。

   (五)做好乡村工作的顶层设计

   在乡村的建设中,首先需要保持整体推进,把握乡村的发展规律和情况,并且科学地制定乡村振兴策略。借助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建设的现代化,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其次,在工作中要做好系统谋划,为此,需要根据乡村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等因素,研究乡村发展路径,并且根据国家的整体战略需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再次,为了提升乡村建设的水平,需要培养和打造一支优秀的乡村干部队伍,乡村干部需要具备热爱农村、乐于奉献的精神及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扎根农村工作,研究其他国家乡村建设的发展经验,探索更好的振兴方法。三、新时代乡村振兴策略

   想要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完美落实,取得更好的效果,就要对战略的理念进行创新,并且发动农民群众。对于历年的创新而言,工作人员要严谨规范自身思想以及行为,使乡村振兴的战略可以得到农民的认同。为了使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最好的成果,实施的更加高效,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因此需要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行精心的谋划,谋划好后,选取地区进行试点工作,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方法,政府可以建设田园综合体,在种植业的发展情况下同时进行环境的优化工作。还要以乡村振兴的制度为基础,来保证策略的实施有足够的保障。

   (一)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文化是维持乡村繁衍的基因,农村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所以乡村振兴的建设,不能缺少文化的建设工作。由于受到城市的冲击,乡村也在面临着文化危机。很多年轻人并不接受乡村文化,并且随着青壮劳动力进入城市,乡村文化也失去了传承者。而且,农村也同样面临着生活失序、文化失根的问题,一些传统美德也在外部的冲击下逐渐丢失。所以,必须要保护好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首先,需要做好传统村落和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尤其是针对历史文化名村,一方面加强投入,做好文化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其次,利用好乡村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村民的集体记忆,提升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从而让乡村成为文化的载体;再次,要利用乡村文化丰富村民的娱乐生活,例如加强文化站、文史馆、文化广场的建设,加强农家书屋和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让村民能够接受文化的熏陶,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

   (二)振兴乡村产业

   为了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实现乡村的产业振兴。目前,乡村的农业缺乏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建设,所以农民的收入很低,产品也缺少销售渠道。为此,需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且利用互联网推动乡村的产业化建设。借鉴国外的经验,很多国家在乡村的建设中都看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所以在乡村的建设中,通过将农业和乡村旅游、文化、养老的建设结合起来,保护乡村的人文资源,从而推动农休闲农业、创业农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和电商,做好农产品的渠道建设,推动农业的发展。让农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并且能够获得直接的利益分配。经济建设中,利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的经济水平,并且改革创新经济发展的模式,让资源向资产转变、农民向股东转变等形式,实现集体经济的创新。对于乡村的闲置用地、厂房、校舍等等,也可以通过合作经营,来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的振兴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所以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需要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队伍,从事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工作。目前,农村建设存在人才不足和干部素质低的问题,年轻干部对农耕的了解越来越低,所以必须要培养优秀的农村干部队伍。

   乡村建设需要做好两委班子的建设,首先需要加强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培养,提升年轻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创新水平。在农业建设方面,需要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所以要做好基层农技的推广工作,并且培养农村的基层人才,解决农业技术的问题。为了配合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土生土长的带头人物,引导乡村人民创业。为了留下人才,可以利用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将人才留下,并且组织乡村的居民创业,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高经济收益。

   (四)推动城乡融合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七大中,提出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入十九大之后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了目前城市和乡村建设的要求。过去,我国在乡村的建设上集中在统筹城乡的发展上,但是并没有彻底打破城乡之间的边界,为此,就需要利用城乡融合的策略,实现城市和乡村之间得到渗透,最终实现功能上的结合。为了振兴乡村,就需要在建设中推动城乡地位平等的建设,以及推动双向流动和空间共荣,最终利用城市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五)建立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战略实施的前提就是要有相关的体系作为基础,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就需要建立科学的体制,通过建立乡村管理体系才能让振兴工作的实施有所依据。在以前的乡村管理工作中,农民对法律的认识并不深刻,而工作人员在管理水平又达不到管理的要求。因此,为了解决过去的问题,要以现代化的方式建立农村的管理体系,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对农村进行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公共事务的透明化,积极引进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处理文化建设外生态建设以及环境建设也要进行,全方位的完善乡村的管理内容。

   (六)创新乡村建设的理念

   为了能够实现乡村的振兴,需要在建设的过程中创新建设理念。为此,首先要学习乡村振兴的目的,把提升村民生活水平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其次,要突破传统的方式,摒弃过去简单地给地给物的做法,而是要从全局的方面考虑,通过建立统一的体系,来推动乡村社会的整体进步。例如可以进行园田综合体的建设,通过创新实现是农业体验、创意农业和农业发展的结合,从而促进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发展。但是在创新的同时,也需要尊重乡村的发展规律,了解乡村建设中各个部分的联系,通过推动乡村建设的互动,解决乡村在土地、村民、资金之间的矛盾,推动乡村全面的发展。

   结束语

   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建设中,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是每一位负责相关工作的政府人员以及工作人员都必须要重视的,只有工作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使得工作人员更明白其中的意義,从而更加积极的投入工作,寻找最正确的方式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农村的体制要进行改革,从各方面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果。除此之外,文化建设需要投入,现代化乡村管理体系需要建立,如此一来,便可全面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最快的完成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实现城乡水平统一化的目标。


  乡村振兴政府工作路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实时跟进农村建设,明确了新时代农村建设、发展的目标,指引农村发展保持生态性、可持续性,是新时代农村建设的内涵提升与外延拓展。

  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但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对农村建设用地开发、使用的权限等较为模糊,耕种用地与宅基地界限混淆,相关工作无法正常展开,减缓了乡村经济振兴的步伐。耕种地转为商业地、宅基地的依据标准以及非农用地是否受到国家法律法规保护,是农村建设用地改革的关键问题。因此,需尽快完善、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法治化进程,紧跟农村建设用地改革发展潮流。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一体化、共同富裕、生产矛盾等问题尚未妥善解决,农村建设用地合理开发的政策落实进程较为缓慢。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优化建设用地效益份额配置,增加农村经济占比,而如何分配土地增值份额、实现地方政府与农村居民的双赢,是目前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重点问题。地方政府应更新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深化改革,推进乡村经济振兴。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乡村经济文化振兴仅依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构建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注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保证经济与文化的完美嫁接,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带动农产品收购价格上涨,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倾向于收购价格低廉的进口产品用以加工,导致本地农作物无法转化为货币用于地区经济流通,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农业生产供求关系失衡、缺乏市场调节、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会给人民和地方政府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地方政府要调节农产品收购价格,补贴农业生产成本,引导农产品进入市场,完善农产品收购、销售制度,促进地区经济良性发展。同时,农业生产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形成地区特色农产品,突显地域特色。

  传统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方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需求,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中坚力量。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商带农生产模式注重专一性,依据市场需求开展农业生产。城镇化进程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传统农业生产转型的方向,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已经得到验证并落实。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不等于以血缘关系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方式,而是依法、有偿流转农村土地进行的规模化经营,能够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完成现代农业生产转型。

  农业生产效率、质量的提高需要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不仅是解决农民群众的富裕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地区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扶持农民群众职业转化,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拓宽农业生产增收渠道,带动农民群众共同富裕。

  建设生态宜居的地域特色乡村

  生态宜居的地域特色乡村就是中国美丽乡村,是指基础设施齐全、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建设美丽乡村,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不污染、不破坏地进行乡村振兴工作。要保护优秀农耕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现代文化有机对接,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为基础展开乡村经济文化振兴工作。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地区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协同合作,政府将资金、资源、技术引进乡村,农民群众配合政府工作,打破封闭环境,对外来技术、文化持开放态度。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村庄消亡的现象,但是,具备悠久历史文化的村庄必须保留,不可因追求经济增长而磨灭乡村文化。乡村振兴不能仅靠空巢老人、妇女、儿童,必须吸引技术人才、青壮年、企业进入乡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完善乡村治理法律法规

  乡村治理法律法规的改革与完善关系到乡村振兴,也关系到政府执政理念的发展,对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治理应法治为主、德治为辅、加强自治,明确乡村治理发展方向。时代发展使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愈发增强,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开展乡村自治创造了基本条件。农民群众自治不是脱离法律法规盲目进行的,而是在法治框架内实行村民自治。村委会作为农村事物处理的负责单位,应引导建立自治小组,鼓励多元化自治观点,提高农民群众的组织意识、参与意识,提高农村事务处理效率,为乡村实现自治奠定基础。制定村规民约、开展乡村活动都应建立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不可做出超出法律规范的事情。

  当前,注重血缘关系的基本国情导致国家法律法规实施存在一定的漏洞,与伦理相关的问题是法律法规实施的盲点,比如老人摔倒扶与不扶、拾金昧与不昧等问题。此类问题仅通过法治是无法让全体公民都信服的,因此,乡村治理需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德治教育工作力度,做好乡村治理道德基础的夯实工作,防治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谋私利,甚至做出危害社会治安的不法行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应坚持法治为主、德治为辅、加强自治;坚持依法治国方针不动摇、推广以德治国、实现全民自治,充分发挥法治、德治、自治的积极作用,改革、完善乡村治理法律法规,实现乡村振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