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文库网!

《题写名胜》读后感2000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题写名胜:从黄鹤楼到凤凰台》一书,开篇点题,从唐代题写名胜的诗篇中挑取了两篇经典诗歌加以赏析,并且全文围绕两诗背后妙趣横生的故事与诗人之间的龃龉展开论述,既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比解读了两首诗歌本身的写作意图和背景,为我们完整的建构了一场迟到者和先到者之间的角逐和互相的成就;又在回归唐代诗人崇尚题写的发散当中,论证了唐朝题写名胜的繁荣,提出即景诗创作了文本化的名胜,打破时空格局,是在诗歌史上互动、传承的重要文化活动。我认为本书的最有意义之处便在于给我们读者一个更多了解诗背后的故事的机会。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两大方面叙述和举例论证自己的逻辑和观点:一是从细读文本的方式入手,对比分析两首诗当中的先到者和迟到者是如何完成文学史上地名的占有和如何互相成就的;二是在题写的展示性之上,分析唐名胜版图的成因,分析文本化的名胜如何打破时空格局成为千百年来诗人互鉴、互竞的素材。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顥的《黄鹤楼》,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不止作为两首题写名作而独立存在于唐诗史上,更让我们所乐道的便是两首诗背后千丝万缕的关联和我们读者心中对诗人竞技的遐想。李白和崔顥,是迟到者和先到者的关系,崔顥作为先到者对后来的李白施加压力,同样,李白作为后来者想要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反过来又在凤凰台上帮助先行者崔顥确定了无可取代的历史地位。作为先到者,只需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便可以以这样的方式一劳永逸地占领了一处景。

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顥的《黄鹤楼》对比理解中,首先是一辙的韵脚和句式结构,头两句从凤凰和黄鹤的重章叠唱开始,与后一联流动的长江、静止的黄鹤楼形成动静映衬,以及见与不见、存在和虚无的鲜亮对照。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后来者的李白直接采取搬用而非唱和的方式,不躲闪地直接同其相争,更加迎合了我们的遐想,也为本书的作者分析二诗的关联性时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本书作者的观点还在此基础上更加进一步揣测了李白的心思:即李白直接模仿崔顥的诗歌,通过两首诗的互文性表现出二人的竞争,分析出李白想要完成迟到者对先到者的超越的理想。我们似乎更加愿意看到诸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题诗在上头。”这样的佳话。

其次是诗歌表达情感上的差异,通过尾联表现出来。李白诗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收尾,结合当时政治背景和李白的个人因素,我们很容易推测出,他的诗歌情感内容一是在政局动荡之中的长安之思,二是遭谗言诽谤,赐金放还的无奈之愁;而崔顥诗,却在尾联被赋予了浓浓的乡愁。

既然要论述二人之间的竞争和成就,那势必要问,在此之前二人又是如何的地位和理想抱负呢?作者商伟结合唐诗史和李白个人经历作了详细的原因分析。李白虽然在今天被我们认为是唐代位伟大的诗人,可是在当时文坛上却没有他的地位,自初唐沈佺期、宋之问之后便是王维霸占诗坛盟主,而崔顥,却在当时能够和王维相提并论,其他人对李白的评价也就只限于“奇之又奇,鲜有此调”,可见李白在当时是并不收到广泛认可的,这就顺理成章地诞生了李与崔的角逐。

这场角逐的结果无疑是成功的。以我们今人的视角来看,凤凰台和黄鹤楼都已成为李白和崔顥的私人的不可撼动的的“诗歌领地”。证据很明显,一是崔顥其实也是位迟到者,在他之前还有沈佺期写下的《龙池篇》,但作为崔顥的先到者却没有在大众之间留下名字,正是因为其缺乏了先到者本因施加出的压力。

二是在我们今天读到的流传最广的这两首诗之外,还存在有李白的一首《鹦鹉洲》,崔顥的“昔人已乘白云去”的版本,《鹦鹉洲》是李白在体式上完全仿照《黄鹤楼》而作,“白云”与“黄鹤”之辩有版本依据考证,即使作者对黄鹤一词流畅、蓄势待发的赞美,但各种版本原文都更倾向于“白云”一词,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不管是鹦鹉洲还是白云,最终都没有流传下来,背后的原因就是他们脱离了迟到者的超越理想和先到者的施压意识。可以这样说,李白之志并非争一时之短长,这或许能够解释他能真正在千百年后成为最伟大的诗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白和崔顥的题写过程中,都将实在的景物虚构化了,将他们融化成文本带进书写,从而打破时空格局,以随意的互文风景,即景抒情,完成自己的创作抱负,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发展下来,这也正是我接下来想要讲的。

一位诗人以一首名篇占据一处名胜的现象,起于崔李之争,中唐之后在后世得到广泛响应,后世的诗人前仆后继,推波助澜,形成了唐人题写名胜为话题的蔚然大观。至少在唐代,题壁就已经是唐代诗人最普遍的现象。所以当一处名胜被占领之后,作为后来者就不得不被迫对先到者的事作出回应,同时就催生出即景诗的写作,因此也有杜甫后来“物色分留待老夫”的对先到者的回应。

此后的后到者何其多也,只是不能撼动“奠基”之作罢了,要么就直接认输,借题诗向前人致敬;要么就偷换话题,将对抗转移。虽然这样下来题写名胜的方式就有很多了,但我对作者提出的概念“缺席写作也是题写名胜”不能赞同,作文www.fwwkw.com作者认为诸如杜甫《咏怀古迹》、刘禹锡《乌衣巷》都是登临虚设之辞,他将其叫做“缺席写作”,认为是一种题写名胜的方式。可是在我看来,这种“缺席写作”完全是为抒情而虚构的,算不得“即景诗”,也更不能叫做题写名胜,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当中,虽然是一直在与黄鹤楼分庭抗礼,但我们不能忘记,诗歌的叙事对象现在正是凤凰台本身,李白是有抒情立场的。

作为题写,将具体的名胜输出成文字,也就是诗人复制下来的诗歌首先两者是具有对应性和一致性的,同时这样做又能为后来者制造新的写诗话题,就像千百年来的黄鹤楼一样,其原址原貌早已不可考,但凭借先到者的文本和后到者的续写,即使是面对一片废墟也能打破时空局限,照样完成对历史的重新追溯和题写,文本化的黄鹤楼因此得以自我延续和不断再生。诗人之间的竞技和互文也就应运而生,一直伴随我们,到今天成为我们阅读古代诗歌的一个赏析对象。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