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文库网!

某高校学科竞赛工作经验做法交流材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某高校学科竞赛工作经验做法交流材料
学科竞赛是大学生学以致用、实践锻炼的重要阵地,能够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代表性评估指标之一。四川师范大学在“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中高度重视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坚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办学理念,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标志性成果丰硕。9月28日,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简报“对标竞进 争创一流”活动专刊第85期专题介绍了我校的经验做法。
强基固本强实践 学科竞赛展风流

在“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中,四川师范大学秉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教育理念,从培养体系、培养模式、评价导向、保障机制等方面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师生、院系两方面内生动力,夯实学生知识能力基础,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一、完善培养体系,搭建“四梁八柱”

学校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五维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以“三心四能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为统领,以教育理念、教学制度、培养模式、教学评价为四大支柱,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召开人才培养大会,统一教育教学思想,出台《四川师范大学新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按照“五育并举、认证导向、一流课程、交叉融合”原则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四年一大修,年年一微调”的修订机制。构建核心课程体系,促进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发展教育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对未知的兴趣、对学术的敬畏与坚守,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求是创新精神,成为“基础扎实、学风朴实、做事踏实”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改革评价制度,提升指导动力

学校深化绩效制度改革,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坚持把“教学学术”作为第一学术,引导教师围绕激发潜能、彰显个性,增强教学互动性,凸显学习探究性和个性化,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将教师指导学生的竞赛成果纳入职称评审认定,将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 1 项作为教授晋升必备条件之一。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国家部委、教育主管部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认定的学科竞赛项目及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获奖可以替代学术成果。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高涨。

三、改革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实践

学校推进“多元培养+个性成长”培养模式改革,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学习和成长路径,提高转专业的自由度,推动第二学士学位、双学位、辅修和交叉学科认证课程项目开展。明晰各专业学生核心素养,设立核心课程,减少学生必修核心课程门数。健全多元培养、联合培养机制,支持学院设置由校外行业、产业导师共同开设的实践性课程。将全球化要素列入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体验和国际化经验,开阔全球视野。实施“十个一”养成教育,将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分课程管理。实施师范生、非师范生见习、实习、研习分类改革,强化学生实践锻炼,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四、构建组织体系,强化赛事保障

学校积极搭建学科竞赛平台,大力推动所有本科专业学科竞赛项目全覆盖,鼓励二级学院自主承办全国性品牌赛事活动。成立学科竞赛专家委员会,加强学科竞赛研究分析,细化竞赛科目分类。实施校院两级竞赛组织管理,实行项目负责制,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和条件保障,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指导教师工作量认定办法及奖励机制,将学科竞赛指导奖励列入人才培养绩效额度,促进学科竞赛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形成了工作有规划、进度有跟踪、结果有考核、评价有运用的全链条、闭环式学科竞赛组织保障体系。

近三年,学校学科竞赛成果丰硕,学生获国家和省级竞赛奖励2000余项,A类赛事获奖300余项,大学生竞赛得分排名从全省第10名提升至第5名。2021年,学校全国竞赛排名上升至53名,位列全国师范大学第3名,地方师范大学第2名;获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省赛一等奖29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35项,总计获奖103项,国赛一等奖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一位。2022年,学校在首次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类竞赛指数”中位列A+分数段(排序T0P2%)的第8位,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师范院校和四川省高校第1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